资讯
HOME
资讯
正文内容
nand闪存颗粒mlc V-NAND到底是个啥?三星970EVO Plus强悍性能的背后
发布时间 : 2024-11-23
作者 : 小编
访问数量 : 23
扫码分享至微信

V-NAND到底是个啥?三星970EVO Plus强悍性能的背后

当我们在聊固态硬盘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聊些什么?经历了十数年的行业发展后,固态硬盘的技术规范和产品形态上逐步实现了统一,各家产品的差异已然上升到了内部架构和核心组件方面的技术代差上了。

简单剖析,固态硬盘产品的内核无外乎三大组件,用于调控整体存储功能和特殊机制的“大脑”即主控芯片,产品内部制作成本最高、担当存储重任的闪存颗粒,以及部分产品上用于产品支撑的缓存颗粒。

至于重要性而言,一举打破存储行业格局,让固态硬盘走入千家万户的存储介质,即闪存颗粒部分,可以说是区别固态硬盘好坏的最重要的内核组件。今天,笔者就以业界知名的三星970EVO Plus为实例,简单聊下关于闪存颗粒的技术和功能演变。

01 关于NAND闪存:单位电荷数Bit的变迁

NAND闪存,按照业界一般的理解, 本质上是一种长寿命的非易失性(在断电情况下仍能保持所存储的数据信息)的存储器,其中非易失性的突出特点,使得这种基于通断电存储的介质能够长久的保存数据,最终使得NAND闪存颗粒走向了前台;其实,熟悉闪存的朋友,可能还听过另一个词,即Dram颗粒,即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同样是基于通断电的特性,只不过DRAM芯片的每次存储数据的过程中需要对于存储信息不停的刷新,无法实现长久存储,因而错过了这次“C位出道”的时机。

三星原厂NAND闪存颗粒

NAND闪存工作的原理是通过单位NAND内部电荷数Bit的通电和放电,实现对数据的存储。基于无机械结构的电荷存储优势,NAND闪存技术能够提供包括高性能、稳定、耐摔耐磕碰、一体成型故障率低等多种特点,迅速成为了各家存储厂商研发的重点。

因而,为了进一步提升NAND闪存容量,满足用户对于大容量存储的需求,在以三星、东芝、Intel等领先的NAND原厂推进下,研发出了不同电荷数Bit的多种NAND颗粒,即为SLC(1bit)、MLC(2bit)、TLC(3bit)、QLC(4bit)以及处于实验阶段即将量产的PLC(5bit)等类型。

不同颗粒类型的bit数分布

可随着单位电荷数Bit的堆叠,带来了两个后果,一是单位电荷Bit的增加对于半导体工艺制程的要求越来越高,从50nm制程一路升级到14/15/16nm制程,半导体制程工艺越来越无法满足更多单位电荷数Bit的堆叠了;二是单位电荷数Bit的堆叠,会在狭小的NAND闪存内部产生大量的干扰电流,严重影响闪存产品的性能和寿命。

02 三星V-NAND技术:从平面到垂直的创新性探索

为了解决单位堆叠的带来的电荷干扰问题以及半导体工艺的瓶颈,三星创新性的提出了在原有制程的基础上将NAND闪存以3D堆叠的形式,封装在NAND闪存之中,一方面解决了在平面的狭小空间内多个电荷数排列产生的电子干扰问题,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全球首款V-NAND技术产品

更为重要的是,解决了工艺制程无法推进容量提升的瓶颈,用3D堆叠替代2D平面排列,让NAND闪存以垂直的形式进行排列,进而提升了总体的容量。

V-NAND和普通2D NAND

朴素的理解就是,此前的NAND闪存就像在单位面积的地基上盖平房,平房的容积是恒定的,要想提升入住人口,只能无下限的降低单位容积率,其后果就是制造工艺和电磁干扰;

而V-NAND技术诞生之后,2D的平房变成了3D垂直的楼房,理论上只要高度不限制,单位面积的地基上的可利用容积几乎等同于无限,即避免了制程工艺的瓶颈又解决了电磁干扰的问题。

01 V-NAND技术是三星970EVO Plus强劲性能的有力支撑

三星V-NAND技术从2013年引入市场,便引发了全行业的关注,从初代的32层(即在单位面积上的堆叠层数)到后续的64层,直到9X层,根据公开消息,三星V-NAND技术或将提升到200+层堆叠,最大限度的提升单位闪存的利用率。

而笔者手中这款三星970EVO Plus便是采用三星全新V-NAND技术研发的旗舰级产品,基于V-NANDND技术在容量和稳定性上巨大优势,搭配着三星自研的Phoenix主控,使得三星970EVO Plus的性能实现了超越。

根据官方提供的数据,三星970EVO Plus最大读取性能达到了3500MB/S,最大写入性能也达到了3300MB/S,几乎达到了消费级固态硬盘的巅峰水准。作为一款推出了数年的旗舰级固态硬盘,在即将踏入存储新纪元的当下,依旧没有任何一款同级别的PCIE3.0固态能够在性能上实现对970EVO Plus的绝对超越。

实测性能

这背后的原因,无外乎三星在V-NAND技术上的近十年的积累,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主控配对和优化。

多说一句,随着PCIE4.0时代的来临,三星也将在新世代推出旗舰级980PRO固态硬盘,进而延续PCIE3.0时代的行业地位,可以预见的是,980PRO固态硬盘依旧会在V-NAND堆叠、主控性能方面实现大跨越的升级,至于三星970EVO Plus则还是会成为PCIE3.0世代下的王者存在。

三星宣布量产第三代3D V-NAND闪存:采用MLC颗粒

三星在立体堆栈3D V-NAND闪存的研发与生产商一直处于领先位置,其第一代24层堆栈以及第二代32层堆栈的3D V-NAND已经应用在多款产品上,例如三星850 EVO固态硬盘等。而日前三星又再宣布,3D V-NAND将步入第三代,采用48层堆栈设计的3D V-NAND闪存开始进入量产阶段。

据三星表示,第三代3D V-NAND采用48层堆栈技术打造, 属于3bit MLC产品,单核心容量可达256Gb即32GB。 与上一代的单核心128Gb容量的产品相比,第三代3D V-NAND不仅容量翻倍,功耗也有30%下降,而且还可以在现有生产线的基础上进行生产,生产效率提升40%。

第三代3D V-NAND共计包含853亿个存储单元,每个单元可以存储3bit数据,通过48层堆栈和18个数据通道孔打造而成,是三星接下来新一代3D V-NAND产品的主力。 在2015年接下来的时间中,三星将逐步调整生产线,全力量产第三代3D V-NAND产品,力求把固态硬盘的容量相TB级推进。

相关问答

nand闪存 是什么 颗粒 ?

NandFlash闪存颗粒中根据存储密度的差异可分为SLC、MLC、TLC和QLC四种,按照存储方式划分,NAND闪存已经发展了四代:第一代SLC(Single-LevelCell)每单元可.....

3dnand 颗粒 mlc颗粒 哪个好?

3dnand颗粒好3DNAND颗粒可以分为32层、48层甚至64层或更高层次,而3DTLC颗粒由于产品不同,所以规格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不会变,就是普通硬盘的读写速度远远...

nand flash是什么 颗粒 ?

TLC是闪存一种类型,全称为Triple-LevelCellTLC芯片技术是MLC和TLC技术的延伸,最早期NANDFlash技术架构是SLC(Single-LevelCell),原理是在1个...

闪迪固态硬盘加强版采用 MLC颗粒 ,那 MLC 与SLC的不同是什么?-ZO...

它们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NANDFLASH存储器,用来作为MP3播放器、U盘、固态硬盘等产品的存储介质。SLC全称是Single-LevelCell,即单层单元闪存,而MLC全称则是Mul...

固态硬盘的 闪存 类型:SLC MLC TLC 各指的是什么?哪种比较好? ...

除了主控芯片和缓存芯片以外,PCB板上其余的大部分位置都是NANDFlash闪存芯片了。NANDFlash闪存芯片又分为SLC(单层单元)和MLC(多层单元)NAND闪存:1...

固态硬盘的 闪存 类型:SLC MLC TLC 各指的是什么?哪种比较好? ...

除了主控芯片和缓存芯片以外,PCB板上其余的大部分位置都是NANDFlash闪存芯片了。NANDFlash闪存芯片又分为SLC(单层单元)和MLC(多层单元)NAND闪存:1...

SSD固态硬盘的flash肿么辨别是 MLC 还是SLC?-ZOL问答

2条回答:【推荐答案】消费级一般用于英特尔SRT基数的缓存盘是SLC,其他都是MLC。不过现在MLCPE也有3000次,每天全盘覆盖算上写入放大,也能用5年以上。国外有过极...

和平精英 mlc 是啥?

mlc是由Microphone缩写而来的词语,指麦克风。在和平精英中mlc的意思就是玩家可以打开麦克风来交流。打开麦克风交流可以使玩家更快更准确的接收到队友想信息...

固态硬盘3D 颗粒 是什么?有什么区别呢?

很高兴能够回答您的问题!您说的3D颗粒应该是指“3DNAND闪存堆叠技术”,它是一种芯片封装技术,并非颗粒!接下来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3DNAND闪存堆叠技术“...N...

硬盘 颗粒 等级划分?

一)NAND闪存NAND闪存是一种非挥发性存储媒介,其基本特征是“非连续可擦写存储”。它由多个颗粒构成,每个颗粒都由几个门组成,一个门可以存储一位数据,一个...

 屈卫东  杨文海 
王经理: 180-0000-0000(微信同号)
10086@qq.com
北京海淀区西三旗街道国际大厦08A座
©2024  上海羊羽卓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  程序由Z-BlogPHP强力驱动
网站首页
电话咨询
微信号

QQ

在线咨询真诚为您提供专业解答服务

热线

188-0000-0000
专属服务热线

微信

二维码扫一扫微信交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