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存储致态TiPro7000 SSD新固件升级体验:读写速度飙升 更稳了!
一、前言:长江存储带来新版固件 迎来三大升级
提起长江存储长江存储及旗下致态品牌SSD,相信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其亲民的价格、强劲的性能,将以往SSD高高在上的售价拉了下来,堪称国产顶流。
近期,长江存储多款致态SSD都发布了新版固件(Firmware),而对于SSD固件来说,一般更新都会在性能优化、稳定性改进、兼容性增强、功耗优化、安全性提升等层面做出提升,有时也会修复一些Bug,以弥补研发阶段的不足和缺失。
很显然,高质量的固件更新,是用户和产品负责的积极表现。
这次固件更新的型号包括致态TiPro7000、TiPlus7100、TiPlus5000,重点进行了兼容性优化,提高了稳定性,还解决了VMD无法启动、部分平台异常断电导致的识别异常等问题。
接下来我们就通过致态TiPro7000 1TB体验一番新固件。
二、升级体验:整个过程只需要1~3分钟 完成记得重启设备
我们测试的主角就是这款致态TiPro7000 1TB SSD,采用了长江存储第三代TLC NAND颗粒,主控为英韧科技InnoGrit Rainier IG5236,搭载了1GB的DDR4缓存。
在性能上,这款SSD支持PCIe 4.0 x4、NVMe 1.4,配置了SLC Cache缓存顺序读取速度高达7400MB/s,顺序写入5400MB/s,4K随机读取830K IOPS,4K随机写入1050K IOPS。
写入寿命为600TBW,五年质保,可平均每天0.33次全盘写入。
致态SSD的固件更新工具名为SmartTool,可以通过长江存储官网直接下载。
进入支持中心->技术支持页面,就能查看到下载对应型号的程序。
下载安装完成后,打开致态SmartTool程序,首页就能展现型号、传输协议、序列号等信息。
可以看到,我们测试的SSD型号是致态TiPro7000,当前固件版本是ZTA32F46。
致态SSD固件升级的操作非常简单,在这个页面点一下按钮即可,整个过程只需要1~3分钟左右,并不算长。
不过有了新固件之后,不同型号的升级升级流程略有区别,比如TiPlus5000在SmartTool程序首页就会提醒升级,TiPro7000则需要进入固件升级页面手动升级,这一点需要改进。
当然,如果硬盘内有重要资料,建议做好备份,以免出现升级过程中丢失,虽然这个概率并不大。
操作完成后,固件版本来到了ZTA32F83。
建议升级完成后,用户重启下设备,让新固件完全发挥出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你是将致态SSD放在外置硬盘盒的话,升级程序只支持使用了特定型号控制芯片的硬盘盒,具体信息查阅与固件一起打包的PDF文件。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新版固件升级前后,在性能表现、温控调度上有什么区别。
三、性能测试:温控策略有改善 性能释放更稳定
以下测试中,我们测试致态TiPro7000,没有配有散热盔甲,这样才能看出固件升级前后的区别。
1、CrystalDiskMark
在未升级固件前,致态TiPlus7000在CrystalDiskMark的1GB测试中,顺序读取为7478MB/s、顺序写入为3208MB/s ,4K随机读取为70MB/s,4K写入285MB/s。
64GB测试的顺序读取为5563MB/s、顺序写入为2054MB/s ,4K随机读取为70MB/s,4K写入281MB/s。
在升级固件后,在1GB测试中,顺序读取为7483MB/s、顺序写入为5524MB/s, 4K随机读取为71MB/s,4K写入308MB/s。
64GB测试的顺序读取为7477MB/s、顺序写入为3834MB/s ,4K随机读取为71MB/s,4K写入282MB/s。
综合下来,读取性能最多可提升超过三分之一,写入性能普遍几乎翻番,确实出乎意料!
在测速期间,两者温度差异并不太大,均最高73~74℃。
2、HD Tune Pro
使用HD Tune Pro的文件基准来检验SLC缓存策略,选择250GB的文件长度。
在升级固件前,前150GB的写入曲线波动比较明显,在2.5GB/s~5GB/s浮动,之后就掉至缓外1.8GB/s左右。
不过因为没有加装散热片,性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读取速度只有2GB/s左右,曲线倒是比较稳定。
在升级固件后,致态TiPro7000可以保证前55GB稳定持续写入,速度维持在5GB/s左右,之后写入完毕,都维持在2.8~5GB/s的速度区间,表现相当亮眼。
读取曲线则上升到6GB/s左右 ,这才应该是PCIe Gen4x4的正常水准,非常稳定。
3、AIDA64 Disk Benchmark Linear Write
使用AIDA64 Disk Benchmark Linear Write来检测全盘写入情况,此时持续写入了10分钟,未升级固件的致态TiPro7000最高顺序写入速度在4.8GB/s,平均速度在3.3GB/s。
在写入35%时,开始清理掉至缓外,到45%时,因为未加装散热片,SSD温度持续积热导致出现掉盘了。
升级固件后,全盘写入策略与未升级固件前较为接近,但在开始时能够稳定持续写入,在进度5%之后才开始出现波动、35%开始掉至缓外、持续写入到48%时才因为积热出现掉盘。
在这个过程中,致态TiPro 7000的顺序写入速度提升也非常明显,最高来到了5.3GB/s,平均速度3.5GB/s, 性能提升非常可观。
四、总结:升级固件可充分发挥设备潜力
说到SSD,大家更多关注的是主控芯片、闪存颗粒,往往并不在意固件。它虽然没有硬件规格那么直观,但却是不可缺失的存在。
不断更新的固件,除了修复bug,更关键的是通过不断优化算法,对SSD的控制逻辑进行优化,更深入挖掘性能潜力,从而提高用户使用上的体验。
从我们测试的致态TiPro7000升级固件之后的表现来看,SLC缓存、温控的策略变化非常明显,性能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带来更持久、更稳定的体验。
作为一种零成本提升性能、体验的方法,一定记得定期检查你的SSD是否有新固件,说不定就能带来惊喜。
从固件升级前后的表现对比来看,长江存储的研发能力不容小觑,而且对产品相当负责,能够听取用户反馈,及时解决的态度,持续优化性能,让产品不断更好用、更成熟。
40Gbps高速狂飙备份数据,ORICO M2 SSD硬盘盒主打又快又稳
前言:
作为自媒体作者、半职业摄影师,生活和工作中都离不开各种拍摄素材、视频素材、音频素材之类的数据。早在10多年前第一次拿起单反的时候就坚信,凡是和存储相关的硬件,一定要用可靠的品牌和产品。
矿盘什么的是不敢摸的,毕竟非正品硬盘就是图个便宜而已,可靠性毫无保障。同样,硬盘柜、硬盘底座我也是选择ORICO这种级别的一线品牌。以前经历过某些三线品牌的电源、内部造工都不大靠谱的,甚至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丢数据甚至损坏硬盘,得了教训自然是敬而远之。
海量数据备份,可以选择硬盘柜、硬盘底座等冷备份方案;如果要共享数据的话,我会选择NAS以及超高速M.2 硬盘盒方案。
接口、硬盘盒与速度:
说到硬盘盒,自然就离不开接口的问题。虽然说,接口外观来说就是USB-A和USB-C口两种,但这仅仅是接口形式而已。接口形式并不代表速度,USB-C口并不一定就是超高速,经典的USB-A口并不代表低速。
相信很多非电脑专业,非数码玩家的朋友都会对接口速度这一点非常困惑。作为数码潮人的我,同样都对USB-IF协会没事喜欢瞎命名、瞎改名、反复刷存在感的事情厌恶。具体速度的话,大家可以参考上图。
同样是USB3.0硬盘盒,放进去的是2.5寸机械硬盘,极限也就是200MB/s以内;固态硬盘的话,就是小容量的也能轻松到400MB/s,大容量高品质的可以达到460MB/s。那是因为USB3.0的速度是5Gbps,SATA3的速度是6Gbps,也就是说达不到SATA3的满速。
不过,USB3.0盒子的价格非常给力,而且还能把闲置的SATA硬盘利用起来,因而一直深受大家喜爱。
那些用户需要超高速备份设备:
对于商务办公用户以及一般的家用用户而言,USB3.0盒子必然是物美价廉的好选择。以办公用户为例,一般的商务办公文件,都是3MB到100MB左右。偶然会遇到一些不压缩文件直接拉进去的PPT可以达到300MB以上甚至过GB的。
如果我仅仅是图文作者,我需要面对的仅仅是8MB容量直出的JPG格式文件以及28MB容量的RAW文件。基于SATA3硬盘,USB3.0接口的2.5寸盒子可以用,但是我换了M.2 SSD媒介,10Gbps接口速度的盒子,传输效率就能轻轻松松提高一倍。
但面对近300Mbps码率的4K超清视频素材,10Gbps的盒子就不是可选,而是必选。20秒左右的素材,容量就达到了715MB。
佳能R5拍摄的8K视频,码率就是1000Mbps级别;Blackmagic 12K电影机拍摄的12K RAW格式视频,14秒的容量就是2.15GB。
码率就是数据传输时单位时间传送的数据位数,一般用的单位是kbps即千位每秒。通俗一点的理解就是取样率,单位时间内取样率越大,精度就越高,处理出来的文件就越接近原始文件。
简单来说,视频分辨率越高,质量越高,码率就越高,同时容量也是激增的。就好像,你不能用公路三大妈那种重量、用料、抠抠搜搜的省油脚法来看长城坦克300的油耗,后者好歹是入门级的越野车。这车用料和品质都不错,错就错在让玩不起越野的人买得起而已。
超高清视频、商拍团队适用的备份方案:
8k视频基本上就是1秒120MB的数据,码率就是乘以8,1000MBbps左右。按照我们常规一段一分钟左右的视频,最低就要拍摄20分钟以上的元素材,除非是那种老神在在对着镜头一本正经解说的视频。也就是说,一条视频准备的原始素材达到140GB左右也就是常规的操作而已。
如果是运动镜头的话,原始素材更加多。至于现场删素材?拜托,就是我们中小型团队找的老外也是一个小时1500左右的水平,您在机身上面慢慢查看花的也是这个费用。
我们一般现场是通过图传把信号发送到大监视器,专人监看,同一个镜头拍摄三条到五条左右后再回放,只要不是太大问题就马上执行下一个镜头的拍摄。
我们都是优先保留全部素材,避免后期素材不足等问题,因此原素材的容量非常巨大。曾经有客户要求我们用微信把全部传输给他们,但看到容量后甲方就只能选择下单买硬盘,寄到我方,备份寄回去的方案。
我们的拍摄经常需要和第三方团队合作,和友军交流的话海量原始素材,我推荐选用40Gps级别的硬盘盒。
前面说了,机械硬盘虽然容量非常给力,但由于传输速度仅有200-220MB/s左右,只适合做冷备份或者是纯图片的备份。而且机械硬盘,还会因为震动、意外掉落等问题造成硬盘损坏,从而数据丢失。
200GB的数据用200MB/s的速度备份,大约需要17分钟左右,2TB的话就是三个小时;用2.5寸硬盘盒搭配SATA3接口SSD,速度大约是460MB/s,200GB数据需要7.4分钟,2TB就是一小时十四分钟;10Gbps接口的硬盘盒,理想状态就是950MB/s左右,200GB数据需要3.5分钟,2TB就是半小时多。
那么,40Gbps超高速硬盘盒又有什么表现呢?下面就来给大家开箱体验。
开箱篇:
作为生产力工具当然要选择最可靠的,ORICO的2.5寸硬盘盒、移动电源、USB HUB、硬盘底座、硬盘柜都给我不错的使用体验,这次换40Gbps超高速硬盘盒,自然也是奥睿科。
记得第一次接触这个品牌的时候在电脑城一家叫数码巴士的店铺,那时我还以为ORICO的中文名字就叫做数码巴士。
40Gbps硬盘盒的外包装采用了简约大气的设计,左上角为ORICO品牌logo,居中的是产品实拍图,右下角为40Gbps标识。
40Gbps是接口速度,而对应的接口是USB4,同时也和雷电3兼容。
USB4协议是2019年发布的,在硬件接口上,最新一代的USB4采用了Type-C的硬件接口,它本质上是更灵活的雷电3,也就是说USB4.0的设备可以选择性支持雷电3的协议,设备厂商可以根据设备需求既能够支持雷电3的全部协议,也可以根据需求选择性支持雷电3的部分协议,这即是USB4.0和雷电3最大的区别。
ORICO 40Gbps硬盘盒不仅仅支持USB4和雷电3,最新的雷电4也可以兼容,同时也能向下兼容USB3.0等接口。除了高速接口外,USAP也是一个好东西。
USAP ,是USB-IF所制定用于透过USB接口连接序列设备的一个传输协议,能让大容量储存设备传输速度提升20%,并降低CPU利用率、数据延迟和等待时间等。
包装盒采用了抽屉式,没有额外的内包装,直接就看到里面除了盒子主体外还有二合一数据线、安装螺丝刀、散热片以及紧固件。
要实现40Gbps高速的话,放进去的硬盘推荐4000MB/s速度的中端PCI-E4.0 SSD。
SSD说白了就是由主控、NAND颗粒、缓存(硬件或者软件方案)、固件组成,其中前两者是必须有的,而且速度越快发热量越是巨大。
ORICO 40Gbps硬盘盒采用全铝合金外壳,而且表面上有导热风道,增加散热面积而且还能导向空气,最大程度提高单位体积散热效果,保障内部的SSD发挥最大性能。
ORICO 40Gbps硬盘盒表面采用了磨砂处理,质感好而且耐脏。
从侧面可以看到,40Gbps硬盘盒比起常规的10Gbps厚一点,这也是为了散热考虑的。
除了全金属,正面导热风道设计外,硬盘盒的底部和顶部均有大面积的散热孔,形成一个垂直风道,进一步加强散热。
表面的磨砂处理非常美观,质感极佳。整个硬盘盒就一个内六角螺丝作为紧固件,内六角螺丝更耐用,适用于经常需要换硬盘的重度用户。
扭开螺丝就能看到内部。
硬盘盒能兼容2230、2242、2260、2280四种规格的M.2 SSD,方便大家灵活组合。
前面说到的散热都属于被动散热,ORICO 40Gbps硬盘盒还提供了主动散热风扇。采用的是无刷电机,转速高风量大但噪音很低,基本上盖上厚就听不到声音了(正常办公坐姿距离内)
ORICO才采用的是祥硕ASM2464PD方案,ASM2464PD 是新一代 USB4/Thunderbolt 转 PCIe/NVMe 配件控制器,基于 ASMedia 内部设计的 PHY 构建。 USB4/Thunderbolt 技术使 PCIe 和 USB 协议能够封装到 USB4/Thunderbolt fabric,并跨 USB4/Thunderbolt 域进行隧道传输。 ASM2464PD 可在各种类型的存储设备中应用,例如便携式 SSD、SSD 机箱以及任何其他基于 PCIe 的存储产品,可用于通过高速数据传输扩展存储容量。
支持一个 USB4 Gen3 x2 上游口(目前主流认识中的 40Gbps USB4),兼容USB3.2 以及 Thunderbolt 3
支持一个 PCI Gen4 x4 下游口,兼容大量的 NVMe M.2, CFe,以及 U.2 硬盘设备。
体验篇:
高速M. 2 SSD发热量都是极大的,ORICO直接给大家提供了散热片、导热硅脂,将导热硅脂贴上,再加上散热片,对应防呆口装进去,再用内六角螺丝锁定就完成安装了,稍微注意一下就能明白。
超高速传输,当然就不能随便找个手机充电线代替。事实上,现在不少支持快充的手机,所配的数据线质量都极高。ORICO的硬盘盒还提供了二合一40Gbps数据线,满足超高速传输,还能USB-A和USB-C双兼容。
当然了,要使用的时候,必须要注意自己电脑上面那一个接口的速度最高才行,毕竟有些主板依然保留着USB2.0接口,那种上古接口,给你再好的设备都一样。
受限于调节,我手上最高仅有20Gbps的接口,因此速度只能砍半。不过,砍半也有2100MB/s,满速状态下应该能达到3100左右。考虑到今年下半年就换笔记本,现在买ORICO 40Gbps硬盘盒还是合适的。
总结:
公欲利其事,必先利其器。就好像电竞游戏玩家开口就是手感,闭口就是延迟;玩车的不是马力就是百公里加速一样,任何领域到了一定程度,对于细节的需求就越是高。
作为商拍团队成员,追求更好的拍摄设备固然重要,追求更好的灯光、布光、场景搭建就是我们啃着午饭都不会忘记的事情。但,我们更加注重数据安全性、可靠性以及效率。
我们选择一线品牌的存储卡、硬盘,选择ORICO的数码配件也是必然的。毕竟谁也不愿意,因为一个小细节,辛辛苦苦拍摄的素材丢失。因为丢失一个细节,从而导致补拍,尤其是涉及到外模的补拍,分分钟会导致整个项目从盈利变成赔本。
ORICO 40Gbps硬盘盒是一款效率极高的生产力工具,不仅仅给我们最高40Gbps超高速的传输体验,让我们在4000MB/s超高速备份数据的同时保障安全性,不会因为过热、不稳定等问题造成数据丢失。
对于有刚性海量数据备份、传输的朋友,ORICO 40Gbps硬盘盒是一个可靠的伙伴。
#pgc-card .pgc-card-href { text-decoration: none; outline: none; display: block; width: 100%; height: 100%; } #pgc-card .pgc-card-href:hover { text-decoration: none; } /*pc 样式*/ .pgc-card { box-sizing: border-box; height: 164px; border: 1px solid #e8e8e8; position: relative; padding: 20px 94px 12px 180px; overflow: hidden; } .pgc-card::after { content: " "; display: block; border-left: 1px solid #e8e8e8; height: 120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76px; top: 20px; } .pgc-cover { position: absolute; width: 162px; height: 162px; top: 0; left: 0; background-size: cover; } .pgc-content { overflow: hidden; position: relative; top: 50%; -webkit-transform: translateY(-50%); transform: translateY(-50%); } .pgc-content-title { font-size: 18px; color: #222; line-height: 1; font-weight: bold;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white-space: nowrap; } .pgc-content-desc { font-size: 14px; color: #444;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padding-top: 9px; overflow: hidden; line-height: 1.2em; display: -webkit-inline-box; -webkit-line-clamp: 2; -webkit-box-orient: vertical; } .pgc-content-price { font-size: 22px; color: #f85959; padding-top: 18px; line-height: 1em; } .pgc-card-buy { width: 75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0; top: 50px; color: #406599; font-size: 14px; text-align: center; } .pgc-buy-text { padding-top: 10px; } .pgc-icon-buy { height: 23px; width: 20px; display: inline-block; background: url(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pgc/v2/pgc_tpl/static/image/commodity_buy_f2b4d1a.png); } ORICO 40Gbps硬盘盒 ¥299 购买相关问答
wii怎么 备份NAND ?裝成Boot2的效果最大,可以裝就裝吧。NAND只能備份到SD/SDHC卡,備份檔案大小約600MB。目前可以裝成Boot2的BootMii確實是最好的防磚工具。DVDx讓你使用Wii播放D...
nand备份 系统文件如何打开?备份糸统文件,登录腾讯浏览器进入云服务器打开备份糸统文件,登录腾讯浏览器进入云服务器打开
bsa(蓝海天使链)虚拟货币,忘记交易密码,请问怎么找回,在线急?1、插红卡进入红龙界面选backupsystemnand备份系统。2、打开第一个红鞋子图标,进系统后关机取出机身tf卡,把备份出来的nand.bin复制到电脑上保存好(万一系...
苹果刷机出现正在等待 NAND 是什么意思-ZOL问答第三步,备份电话薄、照片、文档等,一旦刷机无法挽回。确定关闭了”查找我的iphone“,即无AppleID锁;第四步,点击【爱思工具箱】——选固件,选择下载的系统固件...
三星手机刷机后怎么恢复原来的那样?如果不确定操作步骤,最好找专业人士进行操作,以免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坏。恢复完成后,你的手机将恢复到出厂设置状态,然后你可以通过恢复备份的方式恢复到刷机...
dx3000说明书?DX3000是一款高效能、多功能、高可靠性的固态硬盘,以下是DX3000的说明书:产品概述:DX3000是一款采用最新技术的固态硬盘,具有高性能、低功耗、高可靠性等特点...
SSD固态硬盘的trim是什么?苹果电脑Mac OS X不支持trim? - 红...在)。”这里要注意一点:硬盘本身是不知道当前数据的状态的,他只是被控制着做这做那。上面这一套在普通的机械硬盘上工作起来非常完美,因...”...
已经破解过的PSV系统如何二次破解?PSV破解新情报闪存内容和游戏卡内容均可备份根据国外黑客博客消息,现在已经有人可以做到对PSV的NAND闪存进行备份了。理论上来说这样让PSV的降级成为可能。...
小米路由器ax6s刷梅林固件?命令打完,刷完,拔电源重启路由器第六步:把openwrt刷入到rootfs_1分区1.scp把固件openwrt-ipq807x-generic-xiaomi_ax6-squashfs-nand...
乐仕和安特尔的区别?乐仕(Lexar)和安特尔(Intel)是两个不同的品牌,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以下是它们的区别:1.公司背景:乐仕是一家美国存储设备制造商,而安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