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仔说新闻】为了应对市场 三大NAND厂商开始减产
相比大家还对一年多前的颗粒市场记忆犹新,在那时一条内存一千元,固态的价格也跟坐了火箭一样直线上涨。
尤其是在工厂着火、停电、晶元报废之后,对于当时本来就供远小于求的市场来说如同一个催化剂,使得大家苦不堪言,装机时最优先考虑的不仅仅是CPU和显卡了。内存和固态也成为了大户。
当然了,这个情况在就去年就得到了改善,毕竟在去年后半年整体市场回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而且各种各样的技术也开始纷纷落地。
不管是96层堆叠还是QLC的上市,这都促使着整个固态市场回归理性,也让我们成功的享受到了低于一元1GB的固态硬盘。
当然了,整个颗粒市场在近期可是一直处于下跌的态势,集邦科技在之前也有过预测,他们认为虽然空间不大,但是考虑到惯性等因素,整个市场还是存在继续下跌的空间。
不过这个消息对于厂商来说可就不是什么好事情了。为了防止过量的NAND闪存供应导致市场崩溃,三大NAND生产厂商Intel、美光以及SK海力士已经共同宣布将采取手段遏制供大于求的现状。
具体来讲就是全方位的减缓生产速度,包括但不限于降低产能,减缓建厂这些手段。
在推仔看来,这些颗粒厂商做出这些举动其实是可以预料的,没有企业是出来做慈善的。在面临着供过于求的市场,尤其是这种情况还将持续下去。大企业们不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就根本没资格称自己是一流企业。
当然了,想办法归想办法,能不能解决就是另一回事了。在我心中我更希望这个问题解决不了。这样我们才能享受的的低价的固态硬盘。
此外,我们的国产颗粒虽然说刚刚起步,但是我认为长江是不会选择跟这些企业一样走减产路线的。反而应该趁此机会抢占市场,给自己拿下充足的市场份额。
三大NAND厂商开始减产:遏制供过于求现状
于PC市场,不同组件领域的价格起伏走势往往跟技术更迭和竞争激烈程度直接相关,在2018年后半程我们享受了一波SSD技术开始转换过渡(64-layer转96-layer,TLC到QLC)的降价红利,1TB SATA总线SSD也就几百块钱,真正的平民大众化。
而CPU这块因为Intel产能问题,AMD已经找到了绝佳的出击窗口……接下来的半年时间,市场很快就要迎来新的演变。
在存储这端,为了防止过量的NAND闪存供应导致市场崩溃,三大NAND生产厂商Intel、美光以及SK海力士已经共同宣布将采取手段遏制供大于求的现状,具体来讲就是全方位的减缓生产速度——少切点晶圆,慢建新产线。
过去的一个季度中由于供求倾向前者导致NAND相关成品价格直接跌了20%,相信所有NAND生产厂商都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包括三星在内。
而CPU这块尽管Intel投入了15亿美元扩建14nm产线输出,但在本周的收益电话会议中Intel还是表示供应能力在今年第三季度内不会得到显著改善,Intel的供应重心仍然放在高端桌面PC和服务器产品上,但即使如此,新的Core i7 CPU也未必会好买到哪里去,更别说往下的i5、奔腾和赛扬了。
不过好消息是10nm Ice Lake-U CPU已经在第一季度投产,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10nm产线将能分担一部分14nm在移动端的巨大压力。
今年年中的某个时间点AMD第三代锐龙也要上马(其实Zen 2的Pro系列和移动版APU都已经在4月如期发布了),两家厂商的最新一轮正面竞争必然会伴随着产品调价,也许接下来的几个月正是一段攒机买PC的绝佳时机呢。
【如果你喜欢EDA365的文章,记得关注和点赞哦!】
相关问答
三星被曝抑制内存产能来控制价格,你怎么看?其实笔者看到关于三星被爆出如此负面新闻一点都不意外,看笔者下面的分析。大概在6月份,中国的相关监管机构对美国芯片商美光、韩国芯片商三星与海力士展开反...
为什么现在固态硬盘和内存降价这么快?为什么现在固态硬盘和内存降价这么快?DRAM和NAND大佬们之间的竞争态势变化才是根本原因。之前内存便宜只是错觉——三星打响低价战争,拼血压价只是为了逼死同...
世界是如何从半导体短缺变成严重过剩的?参考消息网7月30日报道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网站7月27日报道,新冠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半导体短缺影响了从汽车到游戏控制器等各种产品,但现在半导体短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