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掉速的黑科技,HP S700 Pro 512G全面测试与拆解
双十二刚刚过去,大家都败了吗?新败的512G SSD下班前就拿到了,同城这效率还行。
说起HP惠普,大家更熟悉的相信是PC整机,笔记本之类的。多年前,前东家还购买过HP的服务器。
HP S700pro 是一款SATA3接口2.5寸固态硬盘,其外包装采用的是HP主色系--蓝白搭配。
SATA3接口,7mm厚度,2.5寸固态硬盘
这主要是给我的B150平台升级用的,最近跟着单位的设计学视频后期,特意换个大容量SSD
呵呵,你以为光把系统装到固态硬盘就够了?那么,如果你的应用程序,缓存以及素材,输出均在又老又慢的机械硬盘上面还能有多少速度呢?
你试过从机械硬盘copy数据都SSD或者从SSD复制数据到机械硬盘吗?那么,请告诉我,决定传输速度是谁?
当然了,SATA3接口并不是现在最快的接口,但是M.2接口,NVMe协议,32Gbps带宽的512GB SSD的价格非常喜人。
即使你用双路E5,4路GTX980TI,64GB内存的卡吧神机,把数据写入到USB2.0的U盘的速度也只能在20MB/s以下
我的机器只是很平常的配置,I5 6500+B150主板,都是朋友升级换下来的。再配上16GB DDR4 2666内存,一台入门级的视频处理机器也是够格的。
装上马上就能识别到,真正的即插即用
估计不少对diy不熟悉的朋友会问,为什么512GB的SSD仅有476GB的空间呢?
放心,这个不是手机,不会存在有系统或者各种程序占用容量的事情。这是因为硬盘容量的单位为兆字节(MB)或千兆字节(GB),目前的主流硬盘容量为500G~2TB,影响硬盘容量的因素有单碟容量和碟片数量。许多人发现,计算机中显示出来的容量往往比硬盘容量的标称值要小,这是由于不同的单位转换关系造成的。我们知道,在计算机中1GB=1024MB,而硬盘厂家通常是按照1GB=1000MB进行换算的。
具体的公式比较复杂,大家可以乘以0.93系数作为换算,基本上接近了。
信息识别我是用TXbench,一个专业的磁盘工具。
实在话,对于新品牌(对于SSD领域而言)一开始我是怀疑的。反正白天才能带回单位安装,先通电跑点数据吧。没有把它作为系统盘,一方面可以看到极限性能数据,另外一方面我想测试一下不同的负载下面性能损失程度(毕竟我是考虑纯SSD)。因此,我的系统盘是另外一个SSD,HP S700PRO作为从盘跑数据。
当然了,最重要的原因是---懒!
先来看看空盘的数据如何
测试软件分别是AS SSD benchmark,Crystaldiskmark,TXbench,ATTO Diskbenchmark,Anvi’s Storage
数据分为三类六项,分别为持续读取,持续写入,4k随机读取,4k随机写入,4k深层队列读取,4k深层队列写入。至于分数怎么看?除了寻道时间,其余都是越大越好
HP S700Pro 512GB SSD得益于大容量,数据已经到达了SATA3接口的边界,读取560MB/s,写入511MB/s,4k随机读取33MB/s,随机写入是115MB/s,4k深层队列读写均为333MB/s左右
空盘的跑分数据是最能反映一个SSD理论最大的性能,有一定的参照作用。
当然了,多数SSD用户都会把系统安装在SSD中,按照现在win10系统,不优化破70GB容量是毫无问题的。
因此,第二部我是把使命召唤11(解压后大约70GB,复制到测试盘以后占用15%空间)作为负载物,模拟SSD在不同剩余容量下面性能的变化。
可以明显看到,当系统盘占用了15%空间,70GB容量以后,性能基本上不变
可能是因为硬盘容量比较大,因此占用了15%空间以后性能不变也不是太意外的事情
再来看看,占用容量过半以后的性能
前面说了,一个使命召唤游戏的容量是70G,我是以此为负载物进行测试(主要是因为懒)
HP S700PRO数据还是没有太大的变化,部分小项目甚至能小胜
本来打算关机睡觉的,看到如此结果
那我就继续多加负载物进行测试
因为我的游戏在一个2TB绿盘上面,因此传输的速度非常郁闷。基本上我可以打一盘王者再去看(王者荣耀一般一句20来分钟左右,有黄忠或者六分投另外说)
这次我一口气堆到了89%空间被占用
此时,硬盘的空间已经剩下10%左右,跑分也终于出现了轻微的下滑。但是轻微程度几乎可以当测试误差
万万想不到,固态硬盘新军能写出如此6的固件。
好奇心杀死猫,忍不住使出了十多年没用过的绝学---易碎贴无损拆解大法(此绝学传女不传男,同性勿扰)。
只要易碎贴不损坏,SSD就很好拆了。HP S700Pro没有螺丝,只能通过撬开外壳打开(细节不说了,怕误导用户)。
PCB仅有80%左右的大小,底面是闪存和缓存
卸掉三颗小螺丝,就可以看到SSD的全貌
黑色PCB电路板正反两面各有四颗镁光3D NAND TLC颗粒分布排列,具体型号为:7DB2D NW837和7CB2D NW838。
主控芯片应该是一颗慧荣为惠普定制的SM2258,最多支持4通道。
慧荣SM2258主控芯片位于PCB板正面,支持NANDXtend ECC技术,全面支持2D/3D TLC闪存的成品解决方案,根据评测数据,最大持续读写速率分别可以达到560MB/s和520MB/s,4K随机读写分别可以达到90000IOPS和80000IOPS。
基于NANDXtend ECC技术,它能够提供RAID数据恢复、软件解码和硬件解码,三级的错误校正可以将NAND闪存的寿命延长3倍,另外还可以显著提升解码效率,提速达40%,也显著的降低的产品的能耗。
缓存颗粒为南亚的NT5CB128M16IP-EK,容量为256MB。
一般而言,SSD就是主控,闪存,固件三部分(部分SSD取消了缓存)。慧荣主控+镁光内存整体不错,但是更大的功劳应该就是固件开发的团队。
HP S700pro的固件写得挺有水平,从零开始到到负载高达89%,性能变化几乎忽略不算。真乃科技!
在现在新平台、新接口的时期,SATA3接口2.5寸SSD更多充当一个大容量刚需的固态硬盘角色。喜欢玩3A大作,需要设计或者后期处理的朋友,完完全全可以错位选择2.5寸SSD,省钱,容量大,通用性强。
TLC SSD到底值不值得买!闪迪Ultra II 480G评测
双11给朋友装机,被朋友拉到张大妈,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心里痒痒总想剁!剁!剁!买!买!买!终于在黑五没忍住,英亚闪迪SSD打折,正好觉得去年买的intel730 240G有点小了,直接入手480G版本。
当时是66磅+2.2磅运费,含税后共77磅,折合人民币才744块钱。这还犹豫个嘛啊!当年我intel 730可是花了1000多大洋呢,当然啦这俩不是一个等级的。
一、介绍
从SLC到MLC再到TLC,人们总觉得SSD的NAND颗粒在性能跟寿命上不停的打折扣。在MLC已经普及的消费级SSD中,经过多方面的评测和实用效果来看,MLC的表现已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现如今,由MLC至TLC的转变,人们又重新开始担心起来。TLC NAND真的会像人们所想的那么不堪吗?
2013年7月,三星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采用TLC颗粒制作的消费级SSD,三星840EVO。虽然TLC名声不怎么样,但毕竟成本低,而且840EVO也令其他厂家发现了TLC的商机。次年,闪迪推出Ultra II,是至今年第三季度以前三星EVO系列的唯一对手。现如今,影驰、威刚、东芝等都推出自己旗下基于TLC闪存的SSD,TLC即将打开低价SSD的大门。
闪迪Ultra II 480G采用完整的八通道Marvell 88SS9189主控,19nmTLC工艺,质保3年,与闪迪其他型号的SSD一样,Ultra II不提供任何加密的支持,但其采用了nCache(SLCCache)和M.P.R多页面恢复等技术为SSD提供更加优质和稳定的性能。亲们要注意,闪迪旗舰型号是至尊超级速(Extreme PRO),其次是至尊高速版(Ultra II),然后才是加强版(SSD PLUS)。有人会问,为啥加强版采用MLC,定位却低于至尊高速版?原因在于加强版主控没有外置缓存,而且通道数少无法做大容量,这也是为什么闪迪加强版最高只有480G的原因。
nCache 2.0
闪迪Ultra II系列的高性能不可忽视,即便最小的120G容量型号都能提供550MB/s读取、500MB/s写入的性能。作为nCache技术(SLC MODE)的鼻祖(亲们可千万不要说OCZ是第一个用SLC MODE的哦),Ultra II采用全新的nCache 2.0技术,将闪迪pseudo-slc缓存模式提高一个等级,对写入进行无差别缓存,从而提供更高的写入效能。而且nCache 2.0的SLC区容量也由nCache 1.0的不到1GB(闪迪从未透露实际大小)提高到5GB以上。
nCache的秘密在于SSD中的每个NAND闪存Die中都有一定数量的block运行在SLC MODE,这样做的好处是当数据需要从SLC形态转换为TLC形态时,整个转换过程可以在Die内部完成,无需主控的过多干预,闪迪把这专利称之为On Chip Copy。而这个专利的触发机制,闪迪表示数据类型和大小都会产生影响,SSD进入空闲状态达到一定时间也会触发On Chip Copy,不过涉及商业机密,闪迪并未透露更多内容。
SLC Cache的加入不仅仅是提高了写入性能,对于读取性能同样有所帮助。如下图所示,TLC模式下Page页读取时间根据位置不同在80~105us之间,而SLC模式下仅需50us;Page页编程(写入)时间差距则更为明显,SLC模式最大可比TLC模式下快10倍以上。由于On Chip Copy的SLC缓存释放过程选择在SSD空闲时进行,降低了TLC写入慢的影响。
nCache 2.0的好处还不光是这些,因为所有数据是要先写入SLC部分,之后再连续写入TLC。减小TLC部分的写入放大(WA),就会有更少的冗余NAND写入,反而增加寿命。连续写入通常能够实现写入放大非常接近1x(近乎无压缩),实际上闪迪声称只有0.8X(对于TLC部分)。因为不是所有数据都在第一时间写入TLC(有些数据会在SLC缓存就被删除,不会造成TLC磨损)。记住,TLC的一般擦写周期是500-1000次,而SLC的擦鞋周期即使是在19nm也可以轻松超过30000次,所以进可能利用SLC缓存是提升TLC寿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M.P.R
纠错技术方面,闪迪Ultra II使用了名为Multi Page Recovery(M.P.R)的多页面恢复技术,该技术类似于SandForce的RAISE和镁光的RAIN,使用业内越来越受欢迎的奇偶校验冗余纠错技术,提供了页面级冗余。M.P.R是一项基于Page-level(闪存最小存储单位)的冗余纠错技术,能够处理ECC引擎无法纠正的错误。闪迪Ultra II使用5:1的比率用于奇偶校验,每5个Page使用1个额外Page存储校验信息。很蛋疼的是,因为有六分之一的NAND是用来奇偶校验的,所以用户实际可用容量会变小。
二、开箱
作为一名北漂死宅,开箱是我唯一的痛。租来的小破房实在没有一个像样的背景来衬托,而且国产千元手机拍出来的画质也是惨不忍睹,亲们,没有兴趣的直接跳转评测部分吧。
经过了三个星期的周折,终于到货了。真得神马保护措施都木有,拆开这个信封就是包装盒。
还真会宣传,容量下面直接把读写速度标的这么大,你咋不把你TLC写在正面呢。
果不其然!Made in China!其实早就知道的,只不过它让我重新面对现实而已。
参数吧,看看就行了,竟然还有个MADE IN CHINA。
来张正脸吧。
三、评测
测试平台:
为了稳定测试把平台全部超频全部关闭,节能关闭,那些说CPU/内存不超频会降低SSD性能的人就省省吧,想要提升SSD性能可以对SSD进行超频,这就是题外话了。
SSD信息:
SanDisk SSD Dashboard:
闪迪自家的Dashboard工具箱功能比较全,不过下面广告较多,通过这个可以查看详细的磨损度百分比信息。不过亲们要注意,就算是耐久度降到了0也不代表不能用哦,所有SSD都是这样。
CrystalDiskInfo:
Dashboard其实还是隐藏了很多S.M.A.R.T信息的。如果想要看更全面的硬盘信息,可以使用CrystalDiskInfo这个软件,这个软件可以读取硬盘的S.M.A.R.T数据,从而了解硬盘健康状况。上图分别对比了自用的730和Ultra II的信息。目前来看,Ultra II的写入放大确实是小于1的,等过两个月再看看。不明白什么是写入放大?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写入放大越小,P/E周期就越少,闪存寿命就越长。
基准测试:
CrystalDiskMark:
Crystal DiskMark是款简单易用的硬盘性能测试软件,测试项目涵盖连续读写、512k、4k数据包随机读写性能,还包括4K QD32的随机性能测试。对比730和Ultra II,连续写入速度方面Ultra II技高一筹,其他数据差距并不是太明显。
Txbench:
txbench是最近比较火的测速软件。还是730和Ultra II的对比信息,持续写入速度730确实不及Ultra II,nCache 2.0果然起到了不小的作用,随机读取速度Ultra II逊于730,其他方面数据相差无几。
AS SSD Benchmark:
AS SSD Benchmark就不用多说了吧,随便一个玩SSD的都认识这货。不过,这软件跑分大家看看就好。小白们千万别以为没有4k对齐啊,那个132096k只要是OK就行了,win7以上的系统都是自动4K对齐。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
Anvil's Storage Utilities是一个专门为SSD测试而设计的软件。在4M读写测试中,两者读写居然能打平?!这结果我已经反复测试了七八遍,而在4K QD16队列深度IOPS测试中,730和Ultra II也是各有千秋。比分上,730也是超越了第一次超越了Ultra II。至于4K QD32等测试,自己在家用根本就是毫无意义,不做过多分析。
PCMark 8:
因为用的win10系统,所以就没有用PCMark 7进行测试,直接选用PCMark 8(当年花了50刀在steam上买的,现在steam出了国区价格又赶上圣诞打折,才26块钱,我真想砍了G胖)。如果说之前的测试全都是对SSD的理论性能测试,那PCMark 8就是对SSD实用性进行测试。用存储测试项目分别对730和Ultra II进行测试,得分分别是4968和4958。Ultra II的综合得分不及730。要知道PCMark 8上分数差距40分以上,性能已经不是一个等级的了。不过SATA III接口的SSD,是无法逾越5000分的大关的。
其他的进阶测试,例如离散分布测试、SNIA标准测试、QD深度对随机数据读写造成的影响等,对于家用平台意义不大,在此略过。
四、总结
1、在测试SSD数据时,许多数据在我们实际使用中是很少用到的,平时使用中随机4K读取和持续写入这两项最多。现在平台内存过剩,在不使用系统缓存的情况下,随机4K写入速度都没有太大意义。所以上述的测试软件,除了PCMark 8以外,均无法反馈出一个SSD的实际性能。当然,PCMark 8也不代表一切,我们只能说PCMark 8是最接近实际使用环境的。
2、许多人都喜欢拿跑分来说事儿,其实不光SSD,很多硬件跑分是一回事,实际使用又是另外一回事。
3、SSD真正需要的是稳定性和保修,其次才是性能。所以在使用方式上面以我自己的两块SSD来说,730我用来当系统盘,而Ultra II我只用来当软件盘,而且我还使用额外的机械硬盘作为仓库盘来储存资料。在此建议大家,最好不要使用一般消费级的SSD当做仓库盘,要知道,SSD如果损坏,数据是几乎无法恢复的。
4、关于Ultra II寿命问题,有人在论坛测试过120G版本,经过2600PE测试后设备管理器无法看到该硬盘。按照闪迪给出的健康度推算,Ultra II是按照500PE计算的,因此说,120G版本至少能够满足家用三年的需求,480G嘛,没等坏掉早就换新电脑了。
5、无论是MLC还是TLC,寿命在家用来说都不成问题。TLC强于成本低,所以小容量盘可能没有办法发挥这种优势。未来的TB级SSD,TLC的价格优势将发挥的淋漓尽致。
五、优缺点
优点:
1、nCache 2.0表现出众,读写速度快
2、M.P.R提供可靠的数据保护功能
3、自带工具箱功能强大,升级固件方便可靠
4、闪迪原厂颗粒品质保证
缺点:
1、无掉电保护
2、不支持硬件加密
相关问答
NAND 和sd卡 固件 通用吗?NAND和SD卡固件不是通用的。NAND和SD卡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存储器设备,它们的读写方式、存储结构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因此,使用NAND固件的设备不能直接使用SD卡固...
固态硬盘哪个牌子好 - 非熟土豆 的回答 - 懂得性价比的话,个人觉得金储星这个品牌挺不错的,主控是慧荣经典主控,闪存用的英特尔的原厂颗粒,现在的固态硬盘技术已经挺成熟的了,读写速度,兼容等各...
我想给我台式电脑装个32G固态硬盘,只装XP系统,请问~~够用否?装完之后能余出来多少G容量啊?..1、固态硬盘和普通硬盘同属于硬盘,都是用来储存和运行的,所以装什么系统都可以。2、XP不支持TRIM,只有WIN7支持,那是因为WIN7内置TRIM指令,而XP本身没有。...
为什么固态硬盘的文件无法彻底删除?目前所谓的基于SSD固态硬盘的可靠的擦除数据的方法,都会留下严重的隐患。他们深入的研究了NAND闪存芯片的管理方式,通过固件界面进行的数据读写管理,但是这些...
norflash和nandflash区别?NORFlash和NANDFlash都是闪存存储器,但它们之间有几个主要区别:1.结构不同:NORFlash是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与计算机的内存使用相同的原理。它被用作...N...
我的诺亚舟开不了机了.只是显示:np800+biosv1.12nandflash...[回答]格式化机器,插入电脑格式化,再重新下载系统软件
如何根据u盘 固件 相关主控参数对译码表修复u盘,提取数据 - ...很多人都有疑问,U盘坏了还能进行数据恢复吗?一、U盘为什么会无法识别?将U盘拆解后,可以发现,U盘中只有两类主要芯片,NAND控制芯片和NAND存储芯片,其...
mv300与mv310的 固件 通用不?通用,一般大部分的固件是海思芯片通用的,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次就是还需要注意闪存的型号,有两种,一种NAND闪存,另一种EMMC闪存。通用,一般大部分的固...
小米路由器ax6s刷梅林 固件 ?第一步:开启ssh,准备免拆机刷qsdk固件,通过env参数启动不同分区的固件。第二步:设置env开启必要的选项,ssh下打以下命令nvramsetflag_last_success=0n...
手机软件更新不了是什么原因-ZOL问答和稳定的网络环境(因为系统或固件更新版本较大时可能会消耗较多流量,建议使用WLAN上网方式)。2.Kies方式升级:需要在电脑上安装Kies软件,并通过USB连接手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