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HOME
资讯
正文内容
nand闪存模块插槽 超能课堂(36):3D NAND闪存是什么,引中国厂商竞折腰?
发布时间 : 2025-02-22
作者 : 小编
访问数量 : 23
扫码分享至微信

超能课堂(36):3D NAND闪存是什么,引中国厂商竞折腰?

上个月底武汉新芯科技主导的国家级存储器产业基地正式动工,在大基金的支持下该项目将投资240亿美元建设国内最大、最先进的存储器芯片基地。如此巨额的投资使得该项目争议不小,不过更应该注意的是国内公司这次进军存储芯片的起点不低,新建的12寸晶圆厂投产后直接生产3D NAND闪存,这可是当前闪存市场的大热门,来势凶猛。那么3D NAND闪存市场现在到底是个什么样呢?

从三星的840系列硬盘再到Intel刚发布的DC P3520硬盘,三星、SK Hynix、东芝/闪迪、Intel/美光这四大NAND豪门都已经涉足3D NAND闪存了,而且可以预见这种趋势还会继续下去,越来越多的闪存及SSD硬盘都会转向3D NAND技术。今天的超能课堂中我们就简单说下3D NAND闪存,汇总一下目前四大NAND豪门的3D NAND闪存的规格及特色。

什么是3D NAND闪存?

从新闻到评测,我们对3D NAND闪存的报道已经非常多了,首先我们要搞懂什么是3D NAND闪存。

从2D NAND到3D NAND就像平房到高楼大厦

我们之前见过的闪存多属于Planar NAND平面闪存,也叫有2D NAND或者直接不提2D的,而3D 闪存,顾名思义,就是它是立体堆叠的,Intel之前用盖楼为例介绍了3D NAND,普通NAND是平房,那么3D NAND就是高楼大厦,建筑面积一下子就多起来了,理论上可以无线堆叠。

3D NAND与2D NAND区别

3D NAND闪存也不再是简单的平面内存堆栈,这只是其中的一种,还有VC垂直通道、VG垂直栅极等两种结构。

3D NAND闪存有什么优势?

在回答3D NAND闪存有什么优势的时候,我们先要了解平面NAND遇到什么问题了——NAND闪存不仅有SLC、MLC和TLC类型之分,为了进一步提高容量、降低成本,NAND的制程工艺也在不断进步,从早期的50nm一路狂奔到目前的15/16nm,但NAND闪存跟处理器不一样,先进工艺虽然带来了更大的容量,但NAND闪存的制程工艺是双刃剑,容量提升、成本降低的同时可靠性及性能都在下降,因为工艺越先进,NAND的氧化层越薄,可靠性也越差,厂商就需要采取额外的手段来弥补,但这又会提高成本,以致于达到某个点之后制程工艺已经无法带来优势了。

相比之下,3D NAND解决问题的思路就不一样了,为了提高NAND的容量、降低成本,厂商不需要费劲心思去提高制程工艺了,转而堆叠更多的层数就可以了,这样一来3D NAND闪存的容量、性能、可靠性都有了保证了,比如东芝的15nm NAND容量密度为1.28Gb/mm2,而三星32层堆栈的3D NAND可以轻松达到1.87Gb/mm2,48层堆栈的则可以达到2.8Gb/mm2。

3D NAND闪存在容量、速度、能效及可靠性上都有优势

传统的平面NAND闪存现在还谈不上末路,主流工艺是15/16nm,但10/9nm节点很可能是平面NAND最后的机会了,而3D NAND闪存还会继续走下去,目前的堆栈层数不过32-48层,厂商们还在研发64层甚至更高层数的堆栈技术。

四大NAND豪门的3D NAND闪存及特色

在主要的NAND厂商中,三星最早量产了3D NAND,其他几家公司在3D NAND闪存量产上要落后三星至少2年时间,Intel、美光去年才推出3D NAND闪存,Intel本月初才发布了首款3D NAND闪存的SSD,不过主要是面向企业级市场的。

这四大豪门的3D NAND闪存所用的技术不同,堆栈的层数也不一样,而Intel在常规3D NAND闪存之外还开发了新型的3D XPoint闪存,它跟目前的3D闪存有很大不同,属于杀手锏级产品,值得关注。

四大NAND豪门的3D NAND闪存规格及特色

上述3D NAND闪存中,由于厂商不一定公布很多技术细节,特别是很少提及具体的制程工艺,除了三星之外其他厂商的3D NAND闪存现在才开始推向市场,代表性产品也不足。

三星:最早量产的V-NAND闪存

三星是NAND闪存市场最强大的厂商,在3D NAND闪存上也是一路领先,他们最早在2013年就开始量产3D NAND闪存了。在3D NAND路线上,三星也研究过多种方案,最终量产的是VG垂直栅极结构的V-NAND闪存,目前已经发展了三代V-NAND技术,堆栈层数从之前的24层提高到了48层,TLC类型的3D NAND核心容量可达到256Gb容量,在自家的840、850及950系列SSD上都有使用。

三星最早量产了3D NAND闪存

值得一提的是,三星在3D NAND闪存上领先不光是技术、资金的优势,他们首先选择了CTF电荷撷取闪存(charge trap flash,简称CTF)路线,相比传统的FG(Floating Gate,浮栅极)技术难度要小一些,这多少也帮助三星占了时间优势。

有关V-NAND闪存的详细技术介绍可以参考之前的文章:NAND新时代起点,三星V-NAND技术详解

东芝/闪迪:独辟蹊径的BiCS技术

东芝是闪存技术的发明人,虽然现在的份额和产能被三星超越,不过东芝在NAND及技术领域依然非常强大,很早就投入3D NAND研发了,2007年他们独辟蹊径推出了BiCS技术的3D NAND——之前我们也提到了,2D NAND闪存简单堆栈是可以作出3D NAND闪存的,但制造工艺复杂,要求很高,而东芝的BiCS闪存是Bit Cost Scaling,强调的就是随NAND规模而降低成本,号称在所有3D NAND闪存中BiCS技术的闪存核心面积最低,也意味着成本更低。

东芝的BiCS技术3D NAND

东芝和闪迪是战略合作伙伴,双方在NAND领域是共享技术的,他们的BiCS闪存去年开始量产,目前的堆栈层数是48层,MLC类型的核心容量128Gb,TLC类型的容量可达256Gb,预计会在日本四日市的Fab 2工厂规模量产,2016年可以大量出货了。

SK Hynix:闷声发财的3D NAND

在这几家NAND厂商中,SK Hynix的3D NAND最为低调,相关报道很少,以致于找不到多少SK Hynix的3D NAND闪存资料,不过从官网公布的信息来看,SK Hynix的3D NAND闪存已经发展了3代了,2014年Q4推出的第一代,2015年Q3季度推出的第二代,去年Q4推出的则是第三代3D NAND闪存,只不过前面三代产品主要面向eMCC 5.0/5.1、UFS 2.0等移动市场,今年推出的第四代3D NAND闪存则会针对UFS 2.1、SATA及PCI-E产品市场。

SK Hynix的3D NAND闪存堆栈层数从36层起步,不过真正量产的是48层堆栈的3D NAND闪存,MLC类型的容量128Gb,TLC类型的也可以做到256Gb容量。

Intel/美光:容量最高的3D NAND闪存

这几家厂商中,Intel、美光的3D NAND闪存来的最晚,去年才算正式亮相,不过好菜不怕晚,虽然进度上落后了点,但IMFT的3D NAND有很多独特之处,首先是他们的3D NAND第一款采用FG浮栅极技术量产的,所以在成本及容量上更有优势,其MLC类型闪存核心容量就有256Gb,而TLC闪存则可以做到384Gb,是目前TLC类型3D NAND闪存中容量最大的。

美光、Intel的3D NAND容量密度是最高的

384Gb容量还不终点,今年的ISSCC大会上美光还公布了容量高达768Gb的3D NAND闪存论文,虽然短时间可能不会量产,但已经给人带来了希望。

Intel的杀手锏:3D XPoint闪存

IMFT在3D NAND闪存上进展缓慢已经引起了Intel的不满,虽然双方表面上还很和谐,但不论是16nm闪存还是3D闪存,Intel跟美光似乎都有分歧,最明显的例子就是Intel都开始采纳友商的闪存供应了,最近发布的540s系列硬盘就用了SK Hynix的16nm TLC闪存,没有用IMFT的。

Intel、美光不合的证据还有最明显的例子——那就是Intel甩开美光在中国大连投资55亿升级晶圆厂,准备量产新一代闪存,很可能就是3D XPoint闪存,这可是Intel的杀手锏。

3D XPoint闪存是Intel掌控未来NAND市场的杀手锏

这个3D XPoint闪存我们之前也报道过很多了,根据Intel官方说法,3D XPoint闪存各方面都超越了目前的内存及闪存,性能是普通闪存的1000倍,可靠性也是普通闪存的1000倍,容量密度是内存的10倍,而且是非易失性的,断电也不会损失数据。

由于还没有上市,而且Intel对3D XPoint闪存口风很严,所以我们无法确定3D XPpoint闪存背后到底是什么,不过比较靠谱的说法是基于PCM相变存储技术,Intel本来就是做存储技术起家的,虽然现在的主业是处理器,但存储技术从来没放松,在PCM相变技术上也研究了20多年了,现在率先取得突破也不是没可能。

相比目前的3D NAND闪存,3D XPoint闪存有可能革掉NAND及DRAM内存的命,因为它同时具备这两方面的优势,所以除了做各种规格的SSD硬盘之外,Intel还准备推出DIMM插槽的3D XPoint硬盘,现在还不能取代DDR内存,但未来一切皆有可能。

最后再回到我们开头提到的问题上——中国大陆现在也把存储芯片作为重点来抓,武汉新芯科技(XMC)已经在武汉开工建设12英寸晶圆厂,第一个目标就是NAND闪存,而且是直接切入3D NAND闪存,他们的3D NAND技术来源于飞索半导体(Spansion),而后者又是1993年AMD和富士通把双方的NOR闪存部门合并而来,后来他们又被赛普拉斯半导体以4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2015年新芯科技与飞索半导体达成了合作协议,双方合作研发、生产3D NAND闪存,主要以后者的MirrorBit闪存技术为基础。不过小编搜遍了网络也没找到多少有关MirrorBit的技术资料。这两家公司的闪存技术多是NOR领域的,3D NAND显然是比不过三星、SK Hynix及东芝等公司的,有一种说法是MirrorBit的堆栈层数只有8层,如果真是这样,相比主流的32-48层堆栈就差很远了,成本上不会有什么优势。

比指甲盖还小的存储卡 凭啥速度堪比SSD

存储卡是一种通用型的存储外设,它适用于手机、平板、相机、无人机、行车记录仪、监控摄像头等数码设备。然而,存储卡的读写速度始终是它的最大瓶颈,也是高端智能手机们取消对其支持的最大借口。那么,存储卡都有哪些标准,它有没有机会获得媲美SSD的性能,并重新被高端手机接纳呢?

不断扩容的存储卡

存储卡曾经包括Secure Digital Memory Card(SD)、Micro SD Card(又称TF)、Compact Flash(CF)、Memory Stick(MS)等形态,但如今依旧流行的则只剩下了SD和MicroSD。

其中,随着SD卡容量的不断提升,这两种形态的存储卡还进一步衍生出了SDHC(SD High Capacity)、SDXC(SD eXtended Capacity)和SDUC(SD Ultra Capacity)标准,有关它们的差别请参照下表(表1)。

从容量上来看,SD卡很好地完成了外置存储设备的本职工作,它所提供的容量恰好可以满足同期数码产品的扩容需要。

然而,容量是够用了,但速度呢?

不断提速的存储卡

在讨论存储卡的速度之前,我们不妨先来回顾一下SSD固态硬盘的发展历程。

SSD和存储卡一样,都使用NAND闪存作为存储介质,在使用SATA3.0总线接口时可以取得550MB/s左右的读取和520MB/s左右的写入速度(顺序速度,下同),将HDD机械硬盘远远甩在身后。

然而,作为SSD的消费主力,PC对存储性能的需求是无止境的,SATA总线很快就成为了制约整机性能发挥的瓶颈。

笔记本身上支持SATA/PCIe和仅支持PCIe总线的M.2插槽

因此,SSD开始改换门庭,尝试使用PCI-E总线(包括PCI-E2.0和PCI-E3.0,以及双通道和四通道,比如PCI Express Gen3.0×4就是四通道的PCI-E3.0总线)的M.2接口,再加上NVMe协议的加持(AHCI协议的进阶版本),让NVMe SSD实现了高达3500MB/s的读取和3000MB/s左右的写入速度,是SATA总线时的6倍~7倍!

可见,总线接口的进化,是SSD能不断提速的核心竞争力。

翻回头再来看看存储卡,这种最小只有指甲盖一般大小的NAND衍生外设,其速度的快慢同样取决于总线接口,而相关的规范技术标准则由SD协会(SD Association,简称SDA)制定,时至今日存储卡规范已经从SD1.0、SD2.0……一路升级到了SD7.1标准(表2)。

在存储卡刚诞生时,对应的SD1.0规范很有意思,它是按照CD-ROM的速度作为1X倍速来定义存储卡的性能,此时存储卡最高读取速度只有12.5MB/s,随后在SD 1.1的规范中引入了HS高速模式,将速度进一步提升到了25MB/s。

在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先后普及的年代,用户需要存储卡具备稳定的写入速度来满足连续拍摄功能的需要,因此在SD2.x规范时期SD协会引入了Class x的定义方式,最高等级的Class 10要求存储卡具备最低10MB/s的写入速度,录制标清视频毫无压力。

自SD3.0开始,存储卡支持全新的UHS-I超高速总线接口,它可以与DS和HS模式共存,在不改变存储卡针脚的前提下就能实现50MB/s或104MB/s的理论读取速度。

同时,SD3.0规范还加入了U1和U3的定义方式,将存储卡的写入速度进一步提升到了30MB/s,满足了录制FHD全高清视频的基本要求。

随着4K视频录制需求的兴起,存储卡需要更高的速率才能满足发烧用户的需求,于是,SD协会在SD4.0和SD6.0规范中先后引入了UHS-II和UHS-III总线接口,它们和UHS-I最大的差异就是启用了一排额外的针脚,上方的传统针脚兼容DS、HS和UHS-I总线,而下方的新增针脚则用于识别UHS-II新增的FD156和HD312工作模式。

标准UHS-II SD卡

UHS-II Micro SD卡和标准Micro SD卡对比

两排针脚,让UHS-II从此就有了两条数据传输的线路,一条线路可分配给主机到存储卡,另一条线路则可用于存储卡到主机,并获得了双通道半双工的工作方式。

在“全双工模式”(FD)时,两条线路分别用于传输数据和接收数据,此时其理论传输速率为156MB/s,即FD156。在双通道的“半双工模式”(HD)下,数据可以在两个方向上同时发送或接收数据,从而获得带宽翻番、总线性能加倍的增益效果,让理论传输速率提升到312MB/s,也就是HD312。

SD6.0规范中新增的UHS-III总线接口更厉害,虽然它仅支持以全双工的方式运行,但却将速度提升到了FD312(312MB/s)和 FD624(624MB/s),同时该总线还减少了存储卡从省电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所需的时间。

没错,UHS-III总线接口其实更像是专门针对专业摄像机和智能设备定制的新方案,安装在里面的APP不仅运行飞快/连拍和4K视频录制无延迟,从待机到唤醒的延迟更低,还不耽误存储卡长时间处于省电状态。

可以说,从UHS-II总线接口开始,存储卡就具备了挑战手机专用的eMMC5.1闪存的实力,而UHS-III总线接口则可媲美UFS2.0闪存和SATA总线接口SSD固态硬盘的速度。

可惜,虽然SD6.0规范和UHS-III总线技术2017年就已经制定发布,但至今市面上最高档的存储卡却依旧停留在UHS-II总线接口层面。

随着2018年SD7.0规范的推出,存储卡很有可能跳过UHS-III总线,直接拥抱最新的PCI-E总线接口和NVMe协议。

扩展阅读:三星UFS存储卡

除了SD协会规范的UHS-III总线接口可提供媲美SSD的性能以外,由JEDEC(固态技术协会)主导的UFS标准也是给存储卡提速的不二法门,2018年推出UFS v1.1标准的最高存储速度可达1.5GB/s(UFS1.0标准顺序读写速度分别为530MB/s和170MB/s)。UFS存储卡的大小和Micro SD相似,只是外观更像“鲨鱼鳍”,金手指也经过了重新设计。

SD7.x向SSD宣战

2018年6月,SD协会正式公布了SD7.0规范,它主要包括两个全新的特性:第一是让存储卡能通过用PCIe Gen3.0×1总线接口和NVMe协议传输数据,将理论传输(读取)速度从UHS-III总线最高的624MB/s提升到了985MB/s;第二则是定义了全新的“SDUC”标准,将存储卡容量从2TB扩容到最高128TB。

符合SD7.0规范的存储卡将被称为“SD Express”(存储卡表面会增加Express或EX的标识),它的外观样式和现有的SD卡相同,只是和UHS-II/III一样,在原有的金属接点下方增加了10个新针脚。

2019年初,SD协会更新了SD7.1规范,加入Micro SD Express来满足手机等小尺寸设备在未来的应用需求,通过PCI-E总线接口提供985MB/s理论频宽,同时运用NVMe v1.3通讯协定来提升数据吞吐量。

小提示: SDUC只是容量标准,采用UHS总线接口的存储卡要是容量超过你2TB也能被称为SDUC存储卡。现阶段SD Express存储卡的容量还停留在GB级别,所以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SD Express还都属于SDXC存储卡的范畴。

和过去一样,SD Express存储卡同样向下兼容所有的SD读卡器(或手机、无人机、数码相机等终端设备,下同),但要想获得985MB/s的理论值需要搭配SD Express专用的读卡器,在支持UHS-II/III总线接口的读卡器(或设备)上则仅能取得104MB/s的传输速度。同理,UHS-II/III存储卡碰到SD Express专用的读卡器(或设备)时也会被限速到104MB/s。

目前,瑞昱和群联都已发布支持SD7.x的主控,为这种超高速存储卡的普及奠定了基础。 其中,瑞昱符合SD 7.0规范的主控制器型号为“RTS5261”,其读取速度最高为985MB/s。群联的SD 7.1规范主控型号为“PS5017”,完全支持SD 7.0和SD 7.1,也是当前第一款同时实现了SD Expess、Micro SD Express的方案。PS5017支持3D TLC/QLC闪存,支持ONFI、Toggle 2.0接口,读/写速度最高分别为900MB/s和500MB/s,同样堪比PC领域入门级的PCIe NVMe SSD。

前不久西部数据也曾在ComputeX2019上展示了Micro SD Express标准的存储卡,在现场 DEMO测试中,其连续读取速度为888.9MB/s,写入速度也达到了428.2MB/s,传输一份12GB容量的文件不足30秒。同时,JMicro(智微科技)也表示将和西部数据同步推出相应的SD7.x读卡器,让这种新一代高速存储卡能有用武之地。

实际应用路漫漫

当PC都用上SSD,手机集成UFS闪存之后,再使用传统存储卡作为数据的周转无疑就是一种体验上的倒退。当SD7.1规范和Micro SD Express存储卡诞生后,则为整个移动行业提供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新选择——手机等移动设备终于可以用上能随时安装或取出的“移动SSD”了,接近1000MB/s的传输速度,足以满足手机上具有高速要求的应用程序、不断发展的游戏系统、多信道物联网设备、众多汽车应用、更高分辨率的移动视频、动作相机、360度视频和VR等应用场景的交互需求。

小提示: 最新的SD7.1规范还有一个隐藏卖点,那就是使用的PCI-E 3.1总线包含低功耗子状态(L1.1, L1.2),可进一步降低存储卡待机时的耗电。

但是,就好像UHS-II存储卡至今也没能在手机和PC圈普及一样,(Micro)SD Express存储卡虽然拥有更极致的速度表现,但周边生态并不完善,生产成本也相对高昂,短时间内它主要的应用领域还是4K/8K视频摄像机、无人机等高端领域,什么时候我们新买的笔记本和手机都标配支持SD Express的读卡器,它才具备真正的普及机会。

此外,存储设备在长时间运行时都会遭遇一个严峻的考验,那就是发热。PC上的PCIe NVMe SSD往往需要搭配金属散热片(或借助笔记本底盖散热)才能保证不掉速,超过200MB/s速度的闪存盘在全速运行时表面也非常烫手。

作为速度接近1000MB/s、尺寸只有指甲盖大小、使用塑料材质基板且无任何散热措施的SD Express存储卡,你能想象它的“热情”吗?

相关问答

6303 整体怎么样?比如说拍照、音乐、操作系统等 谢谢

[回答]港行n96价格是2900元,上市日期:2008年09月操作系统:SymbianOS9.3操作系统,手机类型:智能手机;音乐手机;拍照机身内存16GB用户内存,256MBNA...

m.2固态硬盘nvme协议跟ssd协议有什么区别?哪个好?

目前M.2接口固态硬盘主要分为NVME协议和SATA协议,不存在SSD协议。NVME协议又称非易失性内存主机控制器接口规范,专门针对固态硬盘设计。而SATA协议最早是为机械...

p4511固态参数?

p4511固态硬盘采用3DNAND闪存颗粒,具有较高的存储密度和稳定性。总之,p4511固态硬盘具有较高的读写速度、稳定性和可靠性,适合用于高性能计算机和服务器等场...

未来20年固态硬盘就能完全取代机械硬盘,这是真的吗?

面对当前的PC市场环境,以及固态硬盘的风生水起,机械硬盘出货量明显下降,固态硬盘未来会取代机械硬盘吗?机械硬盘对比固态硬盘又存在哪些优势呢?从结构上,...所...

PS5与XSX如何选择?

巧了,今天正好在头条发布了一篇文章,聊PS5和XboxSeriesX,干脆就直接全文搬运了算了!开篇就不多说了,直接上正文关键部分!功能:两款主机难分高下AMD为X...硬...

笔记本装什么固态硬盘好?

怎样给笔记本电脑选择固态硬盘?首先我们需要清楚这些:什么接口?为什么那么多接口?协议又是什么?容量选多大?不是越大越好吗?SSD固态硬盘确实是好东西...!!...

华为之前在推的超微型存储卡是什么套路?

华为的NM存储卡,读写速度,并不算很快,尤其是和苹果iphone的闪存相比,那就太慢了至于说实用性,也许在2-3年前,华为研发这个NM存储卡的时候,觉得还是很有经...3,...

手机自带的内存128g和加内存卡加128g用起来是不是有很大的区别,反应会不会慢?

内置存储、外置SD卡和运行内存的区别内存存储:相当于电脑的硬盘,手机内部用于存储系统ROM包,以及软件、应用、文件、相片等,功能其实跟外加SD卡差不多,只不...

哪位知道minisd卡是什么_其他问答_系统粉

miniSD卡是在数码相机,PDA等所用的FlashMemoryCard(中文名:快闪存储卡)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更小更适合小型手机用的存储卡。尽管miniSD卡的外形大...

求存储卡的种类MMC卡,SD卡,XD卡等等

[回答]存储卡是数码存储设备中的一类,主要适用于PDA.数码相机、手机等小型设备,其大多使用闪存作材料,但由于形状、体积和接口的不同又分为:SD卡、CF卡...

 色谱分析法  书目文献出版社 
王经理: 180-0000-0000(微信同号)
10086@qq.com
北京海淀区西三旗街道国际大厦08A座
©2025  上海羊羽卓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  程序由Z-BlogPHP强力驱动
网站首页
电话咨询
微信号

QQ

在线咨询真诚为您提供专业解答服务

热线

188-0000-0000
专属服务热线

微信

二维码扫一扫微信交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