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苹果不能把工厂迁回美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苹果新品发布会即将召开之际,特朗普又开始搞事情了。在上周六,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表示,“美国政府拟开征大规模关税,苹果产品价格或将因此上涨。但这个问题有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法,不仅能带来零关税,还起到了税收鼓励作用。在美国制造你们的产品就行了。现在就建新厂去。好令人激动!”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将迫使苹果陷入到两难困境
苹果听了并没有激动,给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写了一封公开信,指出了目前拟议的关税清单涵盖许多苹果产品及苹果公司在美国业务中需要使用的产品:
苹果无线连接产品,包括iWatch、Apple Pencil和Air Pods;苹果电脑工具如MacMini;苹果适配器、电缆和充电器,支持APP Store等苹果全球服务系统的苹果美国数据中心所需的服务器、硬盘和电缆等产品价格将因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有所提高,这些成本将转嫁给消费者。
即便苹果把工厂迁回美国,美国的制造成本也将迫使iPhone等产品都将因成本提升而卖出更高的价格。
贸易律师Scott Lincicome在推特上引述Marketplace 2014年的一份报告称,在美国,生产一部iPhone零部件的成本约为600美元,几乎是在别国生产价格的三倍。当时报告预计,高昂的成本将推高iPhone价格至2000美元,这显然还不如被征关税来得划算。
不过也有分析机构认为,如果苹果把50%或100%的iPhone组装工作迁回美国,iPhone平均售价将分别上涨14%和20%。但如果把10%的iPhone组装工作迁回美国,iPhone平均售价也将上涨8%。 因此,苹果显然不会顺应特朗普的关税策略而搬回美国。
在目前来说,特朗普目前所说的大规模加征的关税具体是多少暂时未定,不过这必然将迫使苹果陷入到两难困境,不管回不回美国,苹果都将因关税而导致产品价格上涨,这或导致苹果产品因价格遭受销售损失与用户流失。
其实,不是苹果不想搬回美国,而是不能,因为当前生产苹果iPhone等产品的工厂与供应商不是苹果的个人私产,而是苹果的合作伙伴 ,苹果769家供应商,350家来自中国,其次是日本,达到了139家,苹果的主要供应商来自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和中国,这几个国家承担着iPhone的主要元器件供应和制造生产。
根据一份统计显示,iPhone原材料及零件供应链来自于31个国家,苹果手机里面的摄像头模组,PCB线路板,天线,FPC柔性印刷线路板,扬声器,触控马达,玻璃盖板,玻璃后盖,金属结构件,精密连接器等都由中国供应商供货。
为何不能搬回美国?苹果模式与三星模式截然不同
特朗普从竞选总统开始就一直在强调让苹果搬回美国,或许在他内心已经把苹果的生产模式看成了三星模式。
三星模式是可以把工厂搬回美国的,比如三星掌握着处理器芯片、存储芯片、液晶屏等移动终端核心电子元件的设计和制造能力,也掌控着最上游的CPU、NAND闪存、DRAM内存、显示屏、AMOLED面板、摄像头等供应链环节。
总之是全产业链零部件自给自足全面布局,这种模式下对上下游的供应链厂商依赖最小,因为核心零部件的生产与研发基本都掌握在自己手里。
如果说三星是一种重资产模式,苹果其实是一种轻平台模式,这种轻平台模式的核心就是自己只掌控核心的技术专利部分,根据自身的产品迭代需求给供应商提出新的产品技术规格要求,通过双供应商策略让他们去竞争,不符合要求的供应商被剔除名单被抛弃,选择优质的供应商为其打造符合其产品要求的零部件。
苹果与海量的供应链厂商是一种产业合作关系,这些供应商愿意跟着苹果一起混,在于苹果庞大的销量能够给它们带来订单,所以它们愿意跟苹果保持这种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
但反过来说,供应商与苹果关系,其实是一种上下游的利益绑定关系,类似于平台与平台上的开发商之间的关系,苹果与供应商的关系本身是不牢靠的,苹果对供应商的掌控力也是有限的。
许多供应商必然会考虑到,一旦回美国生产,在付出极大的搬迁成本、人力成本、物料和物流成本以及时间成本之余,在苹果的地盘,还会进一步受到苹果定价与其本土供应商政策的掣肘。
这会导致苹果与供应链厂商的关系产生松动,这种利益上的共赢如果没有了,供应商自然会另谋其他出路。在目前来看,随着中国智能手机厂商出货量的增长,苹果供应链厂商不再只把鸡蛋放在苹果这一个篮子里,而是加强了与国产手机厂商的零部件供应合作。
如果说,苹果当年从一开始就像三星那样,全产业链零部件自给自足全面布局重资产模式,那么说,让苹果搬回美国或许可行。
但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苹果供应链的规模与厂商越来越多,牵一发而动全身,苹果要把工厂搬回,供应链厂商不一定答应。
毕竟,供应链厂商虽然为苹果提供相关元器件与组件,但毕竟双方是合作关系,并不是隶属关系。特朗普一直强调让苹果搬回美国生产,其实是将苹果与其供应链厂商的合作关系看成了隶属关系。
比如富士康为苹果代工,或许在特朗普看来,苹果公司的就业岗位都给了富士康,在中国为例,富士康就有120万员工,加上苹果全球其他供应链厂商的就业人数,有几百万之巨。如果这些就业岗位能够转移到美国,对美国产业工人群体是巨大的利好,将很好的解决美国就业市场的难题,特朗普的政绩也将因此被划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富士康是郭台铭的工厂,不是苹果的工厂,中国的富士康工厂要不要搬迁,是郭台铭说了算,而不是苹果说了算。这一点,或许特朗普认识的并不深刻。特朗普这其实给库克出了一道难题,让苹果去做一件远在它能力之外的事情。
特朗普的算盘与美国制造业的现实产生了冲突
或许特朗普的算盘在于,让苹果去说服它的核心供应链厂商,让它们一起搬去美国建厂生产,但这种想法未免天真。
毕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放弃中国或者日韩等地本土的工厂,将工厂搬回美国本土建立生产线,这非一日之功,这其中的重新建厂、购买产线机器器材,培养招收熟练技术工人所需要的时间成本与资金成本十分不可控也非常庞大。
另一方面,中国的供应商几乎主导了苹果绝大多数的元器件的生产,而美国本土已经没有太多熟练的产业工人 ,有数据显示美国的制造业工人的总人数才1200万。
很早之前有数据显示在美国找到并雇用监督iPhone生产的8700名合格的工业技师,所需时间将会长达9个月。但在中国,只需15天。缺乏熟练技工与产业工人才是苹果工厂根本无法迁移本土的重要原因。
从另一角度,一个产业要在美国成立并且盈利,需要美国本土要有一个产业链集群。也就是说,根据产业公地理论,产业公地上的每一“物种”都不是孤立的,它们是一个互相联系、共赢的生态系统。
比如精密工具制造者群体开发金属加工工具,那么它需要本土就要对这类工具有需求的厂商来对接需求,距离上的邻近的企业间技术、人才和配套的完善,才会让整个产业集群受益,但关键的问题是,美国本土因为手机制造产业上的供需消费链条的完整性不足,厂商们搬去了或许也难以存活。
毕竟,这些供应链厂商去了美国,在美国为苹果提供元器件服务之外,也需要向其他厂商供货才能生存。毕竟,如果仅仅依赖苹果一家手机厂商,很难确保它们在美国存活,而且可能因为过于依赖,会受制于苹果的压价。
其实,从2016年开始,许多苹果供应链厂商的日子已经越来越不好,而苹果却在试图在供应链环节压低成本提升利润,比如早在2016年,苹果曾要求供应商报价降低20%,这遭到富士康、日月光半导体等一众供应商的反对。
而在后来的两年,供应商也一直遭受到苹果压价的压力,有供应商曾表示被压价10%左右,如果搬去美国,那么在价格上的议价权将完全受制于苹果,生存空间会更加逼仄。
另一方面,在美国,已经没有庞大的产业集群来支撑iPhone在关键零部件上的迅速生产,电子材料加工工艺、沉积和镀膜技术、复杂测试和组装能力,这些能力是美国目前正在逐步丧失主导权的制造领域。
各种配件,包括天线、框架、涂料、薄膜、各种模组,这些组件目前几乎都是由中国广东、福建、上海一带的企业生产,无论是印度,越南、泰国等其他国家均无法第一时间产生高效率的供货,甚至良品率也无法保证。
如果苹果真的顺从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搬回美国生产,它没有能力在本土扶持一个庞大的供应链产业集群。
苹果的新难题
因此任性的特朗普其实不懂库克内心的苦。即便从中美贸易战角度,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主席Adam Posen也多次发文表示,从纯经济学角度看,这种做法不仅将损害下游厂商的利益,还将破坏全球供应链、损害美国消费者的利益,代价将远远超过收益。
因为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可能也将同样伤害到苹果在美国本土的供应商利益,因为每一款苹果产品都含有来自美国的零部件或材料,包括人脸识别、Animoji和肖像模式自拍等都是由美国供应商提供的技术支持。
关税会极大增加苹果在美国的运营成本,也就是说,所征收的关税,也间接伤害了这些美国供应商的利益。
也就是说,特朗普用关税逼迫苹果,但苹果却也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将供应商工厂搬回美国,因此,苹果在中韩日的供应链还将依旧按照原来的模式运转,但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却将被执行。
这样一来,将一定程度伤害苹果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并波及美国消费者与美国供应商的利益。
话说回来,特朗普盯着苹果不放,也不是没有原因,从谷歌、亚马逊、沃尔玛到微软等巨头公司,在美国的这些科技或零售、硬件巨头之中,它们虽然都是跨国巨头,但是主力就业人群基本上半数或者半数以上都是在美国。
苹果或许是唯一一家没有将解决就业的主力放在美国市场的美国科技巨头,也是唯一一家解决了大量中国制造工人就业问题的美国科技巨头。
库克对中国供应链市场的坚守以及与特朗普的对抗,某种程度上是利好中国产业工人就业问题与手机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大方向的。
但是对于苹果来说,价格已经是苹果在印度市场最大的挑战,如果特朗普新关税一旦实施,苹果将在许多市场都面临价格上涨施加给消费者的压力,这或许会让一部分用户转移到Android阵营。
如何跟特朗普有智慧的纠缠,这需要苹果一定程度上去迎合特朗普的政策,比如做出在美国象征性建厂的行动,如何在任性的特朗普的关税大棒重压下确保苹果供应链的稳定性,并确保产品的利润与销量不被其他厂商蚕食,将成为摆在库克面前一道沉重的难题。
【钛媒体作者介绍:王新喜,TMT资深评论人,本文未经许可谢绝转载,微信公众号:热点微评(redianweiping)】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三星,西数,雷克沙固态硬盘都在用什么主控?看这篇你就知道
存储行业的车轮滚滚向前,看今年618的价格走势,同容量的SATA SSD固态硬盘跟PCIe 3.0 SSD固态硬盘价格已经持平了,看来PCIe 3.0 SSD 在不久的未来将成为人手必备的存储产品之一了。而随着去年Intel 12代 CPU的上市,PCIe 4.0才真正进入普及阶段,首批PCIe 4.0主控性能基本上都是传输速度均在7000MB/s左右,带缓存,价格翻了三倍,性能提升两倍,且在实际使用中体验提升并不明显,性能过剩的存储产品除了为各个存储品牌提高品牌拉力,提高产品利润率之外,消费类市场确实没有什么水花。
但,PCIe 4.0的普及度却在今年西数推出入门级PCIe 4.0 SSD固态硬盘 SN770之后大大提高,入门级的性能,传输速度踏在PCIe 4.0入门线上,大概在5000MB/s左右,不带缓存,价格跟PCIe 3.0顶配版相差不多。SN770 500GB 399元,SN570蓝盘(读3500,写2300)500GB 349元。
本文将从主流PCIe 4.0 SSD主控与各个热销PCIe 4.0 SSD测试数据两个方面跟大家聊聊。
本文大致内容如下:
什么SSD固态硬盘主控
原厂PCIe 4.0主控及市面常见产品
第三方PCIe 4.0主控及市面常见产品
第三方主控SSD产品合集
PCIe 4.0最受欢迎产品最低价格表
什么是SSD固态硬盘的主控
SSD是由主控、闪存颗粒和缓存单元组合起来的一块电子集成板。
今天聊的SSD的主控又有什么用呢?一是合理调配数据在各个闪存颗粒上的负荷,让所有的闪存颗粒都能够在一定负荷下正常工作,协调和维护不同区块颗粒的协作,二则是承担了整个数据中转,连接闪存芯片和外部接口,三则是负责固态硬盘内部各项指令的完成。
SSD主控除了可以定义一款SSD的读取与写入速度,加强数据传输信号的稳定性,定义SSD的Pin脚,测试FLASH颗粒与SSD固件跟主控之间的适配度。
总而言之,SSD主控就像是人类的大脑,或是类似于电脑中的CPU,负责指挥、运算以及协调的作用,一款好的主控,可以决定了SSD的性能体验和使用寿命。
虽然主控和CPU是近亲,但却不像CPU那样就一家独大,反观主控市场却是百花齐放,除了SSD品牌产商拥有自家主控研发团队,还有第三方主控研发产商为各个SSD品牌方提供主控。
原厂PCIe 4.0主控
三星
在SS
在主控领域,三星一直是领头羊的角色。三星基于市场与技术发展与自家固件,研发出一系列SSD主控芯片,并且拒绝投放市场给其他品牌厂商使用。在PCIe 4.0 主控市场,三星的主控型号为Elpis。Elpis源于希腊语,中文读音“厄尔庇斯”,中文直译则是“(希望)女神”。
从三星的主控研发历史来看,Elpis作为最新一代PCIe 4.0主控,I/O通道从上一代的32提升至128队列,根据三星制程数据,单个队列下,包含了超过64000命令集,这也就意味着三星Elpis主控内部的128个队列,可以同步处理最高超过800万个命令,可大幅提升并行工作效率与数据处理,制程也从14nm提升至全新的8nm工艺。虽然NVMe协议并没有如其他主控提升至1.4,而是采用了1.3c版本协议,但这对性能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搭载该主控的消费类产品为980 PRO,主控为最新一代的Elpis,采用三星的第六代 TLC V-NAND颗粒,缓存颗粒为三星K4F8E3D4HD-BGCH,读取速度可高达7000MB/s,写入速度可高达5100MB/s,随机读写速度都标称1000K,三星在SSD主控调校方面确实不错。而其OEM产品为PM9A1,在这里给大家一个提醒,OEM产品水比较深,小白不推荐购买。
闪迪
2015年10月,西部数据以19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闪迪,闪迪品牌将并入西部数据,不过,西数并不会彻底取消闪迪品牌,此次调整只是日本闪迪更改公司名称,改为“西部数据GK”(Western Digital GK)、“西部数据有限责任公司”(Western Digital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在其他地区则保持不变。
所以,西部数据的SSD采用闪迪的主控也不足为奇了。关于闪迪的主控,我找了行业内的一些朋友也没有拿到比较确切的产品参数。我猜测,应该是某一家主控大厂(我猜是群联)的定制版,不然投入人力研发开发主控芯片,无论是闪迪还是西数都没有放出类似的产品参数数据,实在是不合常理。
从购买的产品来看,在闪迪PCIe 4.0的产品线中,SN850采用的主控是Sandisk 20-82-10034,支持NVMe 1.4协议,16nm的制程工艺,8通道的设计,带来更大的数据吞吐量,更好的性能表现。SN850官方标称的数据为读取速度可达7000MB/s,写入速度可达5300MB/s,是定位在PCIe 4.0中高端级别。
在5月26日,西数发布了SN850X产品,从型号上看,应该是在SN850上提升了读取速度及增加了RGB散热马甲(有些敷衍的RGB),以此站稳在PCIe 4.0市场上的头部位置。
而稍微有点入门级的SN770产品采用的主控为Sandisk 20-82-10081-A1,官方标称的数据为读取速度可达5150MB/s,写入速度可达4900MB/s,不带缓存,随机读写可以到740K/800K,另外选购一个散热片,用在PS5扩容上刚刚好。
非常入门的SN750 SE产品,读取速度可达3600MB/s,写入速度可达2830MB/s,写入速度连PCIe 3.0性能天花板都没有达到,所以这款产品推出之后,在市场上也没有掀起特别大的水花,预计在SN770上市后,这款产品就慢慢进入了停产阶段了。
镁光
镁光在2015年之前,都是依赖SMI、Marvell等第三方主控,在2015年收购了Tidal Systems之后开始投入资源研发主控芯片。2019年两位镁光前高管创立了TenaFe,并发布了PCIe 4.0 SSD主控产品,这款SSD主控不自带DRAM缓存,在2021年4月,TenaFe公司向各个品牌SSD厂商发去了样品,2022年,TenaFe携手金泰克打入市场,为PC OEM市场定制TP5000这款SSD产品。
目前镁光的PCIe 4.0产品P5 PLUS拆解后是镁光主控Micron DM02A1与镁光自家颗粒,自带DRAM缓存系列,读取速度可达6600MB/s,写入速度可达5000MB/s,随机读写在700K左右,在同类型的PCIe 4.0产品中速度不算特别高,主控的信息也没有找到特别多的参数,算是中规中矩的水平吧。但胜在原厂。
铠侠
PCIe 4.0产品是在铠侠(kioxia)改名之后不久推出的,严格来说,铠侠应该是第一个公布推出PCIe 4.0 SSD产品的品牌。在铠侠PCIe 3.0还在用群联的时候,铠侠的PCIe 4.0 SSD产品已采用的是自家研发的主控,同样也没有公布特别多参数。
从铠侠公布的OEM PCIe 4.0 SSD产品来看,这颗主控支持NVMe 1.4协议,容量可支持到4TB。
但目前消费类市场铠侠 EXCERIA Pro SE10 极至超速系列仅有1000GB跟2000GB两个容量段,这两个大容量对于一般用户来说也已经足够了。另外,独立缓存采用的是三星的DDR4缓存颗粒,主流PCIe 4.0产品除了三星自家就是铠侠用的是三星的缓存颗粒了。从性能上看,铠侠的读取速度可达7300MB/s,写入速度可达6400MB/s,在中高端的PCIe 4.0 SSD产品中除了群联主控,也算是比较领先的速度了。但,TBW值相对来说比较小,1000GB的TBW值仅有400TB,2000GB的TBW值仅为800TB。(三星980PRO,1TB TBW值为600TB)
但是在之前评测铠侠产品的时候,发热量大一直是铠侠产品的问题之一,从各家评测上来看,铠侠 EXCERIA Pro SE10 极至超速系列工作温度最高可到64℃,如果有购买这款SSD的朋友,建议附上散热片避免发热后产生的掉速问题。
第三方SSD主控及常见SSD产品
群联
群联电子在2000年成立于台湾,东芝、金士顿、SK海力士、索尼、微软都跟群联电子有合作,算是第三方SSD主控的T0梯队企业。在SSD领域,群联电子主要是为各家SSD品牌提供主控跟模组产品。
所以我们能看到,主流的PCIe 4.0 SSD品牌中,只有纯贴牌非大陆厂家(如影驰、金士顿、铠侠、希捷)才会用群联的主控,但由于群联与各家品牌产商的紧密合作关系,一般新技术面世后的SSD产品基本上都是采用群联的主控,如初期的PCIe 4.0 与近期的PCIe 5.0,营销宣传的产品基本上都采用了群联的新一代主控。
PCIe 4.0产品刚面市的时候,群联又是率先推出了E16这一款主控,刚好遇上挖矿时期,这款主控除了发热量巨大,还流出了主控清零工具,被清零后的SSD,4K性能惨不忍睹。
虽然PCIe 4.0产品在下探价格,但采用E16主控的SSD产品并没有引起什么水花。
目前销售靠前的SSD用群联主控的产品有金士顿的KC3000与FURY系列,这两款SSD均使用的是E18这款定位在高端旗舰级主控,但这两款为了区分定位,使用的颗粒跟缓存颗粒方案都不同,从价格上看FURY要比KC3000定位更高一些。
SMI
慧荣的起家历史要比群联早5年,1995年在美国硅谷成立Silicon Motion,1997年在台北成立慧亚科技,2002年Silicon Motion与慧亚科技合并,更名为慧荣科技。在2022年5月5日,慧荣科技正式被MaxLinear(迈凌)收购。
慧荣科技也是算一家老牌的主控公司了。慧荣科技在固态硬盘主控芯片上的主要优势在于能够提供从主控芯片到固件方案,再到电路板设计、闪存颗粒的配对等一整套固态硬盘的解决方案,还能够根据采购厂商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定制化的服务,目前占全球客户 SSD 市场份额的 30% 以上。
主控主要特点为独有的 NANDXtend® ECC(纠错编码)引擎技术与低功耗,同时在服务、FAE、响应BUG上都做的非常好。
在PCIe 3.0时代,慧荣的主控也算是头部服务商了,但在PCIe 4.0时代,慧荣遇到了强劲对手,英韧科技,这个下面再说。
说回慧荣在PCIe 4.0时代发力的产品,慧荣一共发布了三款消费类SSD主控,SM2264、SM2269、SM2267产品系列。
在消费类PCIe 4.0 SSD产品中,用慧荣主控的品牌方并不多,且不说SM2264这个用于车规与高性能SSD的主控,SM2267产品系列的读写速度在目前消费类PCIe 4.0 SSD市场已经落于下风。
只剩最近推出的SM2269XT,搭载的产品是雷克沙的NM760,官方宣传的读取速度是5300MB/s,写入速度是4500MB/s,不带缓存,算是入门级的定位。如果跟用群联主控的产品相比较,大概是低功耗方面能占上风。顺序读写跟4K随机读写确实稍微低了一点。
NM760这个产品,各个性能算是中规中矩的水平,如果能按宣传推出2TB版本,价格能再有竞争力一些,应该可以跟西数的SN770一比高下。
英韧
英韧科技成立于2016年,创始人在创立英韧科技之前是Marvell的CTO,对,就是那个老牌马牌主控厂商。英韧科技的主控从PCIe 3.0 x 2开始研发,到PCIe 3.0 x 4,再到现在的PCIe 4.0 x 4,发家史非常短,从主控产品的参数上看,主要竞争对手应该是慧荣。作为后起之秀,英韧科技也有独家核心纠错第三代LDPC ECC技术(即第二代 4K LDPC),据宣传纠错能力比同类竞争对手提高30%。另外,英韧的主控低功耗调校能力也算是众多主控中数一数二吧。
纵观英韧四款PCIe 4.0 SSD主控,均采用了12nm的主控制程工艺,与其他品牌28nm的制程形成差异化竞争力,有些用了英韧主控的SSD产商也会重点宣传这一点。另外英韧主要宣传点也在于纠错技术及低功耗,在低功耗与随机4K性能方面甚至比慧荣同定位的产品更胜一筹。
雷克沙的NM800的主控为IG5236,颗粒应该是镁光的176层3D TLC颗粒,缓存用的是江波龙自有品牌FORESEE的缓存颗粒,目前容量段仅到1TB,读取速度可达到7400MB/s,写入速度可达到5800MB/s,具体参数在最下面有,大家可以对比看下。
浦科特M10P
同样用了IG5236的浦科特M10P,颗粒采用的是东芝的96层颗粒,缓存采用海力士的缓存颗粒,顺序读取速度标在7000MB/s,写入速度最高可以到5000MB/s,在顺序读写上稍逊雷克沙NM800一截。但在随机读写性能上,略有优势。
联芸
在PCIe 4.0 国产主控巨头联芸貌似没有什么消息,虽然推出了MAP1602无缓存主控,但还没有看到实际的SSD表现,在这就不多说了,有实际产品再来跟大家讲讲。
第三方主控SSD产品合集
PCIe 4.0最受欢迎产品最低价格表
总结
原厂主控
1. 研发优势更大,原厂可联动自家的主控研发、SSD固件研发、颗粒研发等团队,相对于第三方主控测试拼凑出来的SSD成品更稳定;
2. 一家做的,成本把控能力更强,尤其在大促的时候,更有优势;
3. 但原厂出问题的时候,换个型号翻篇的传统艺能依旧存在。
第三方主控
1. 相较于原厂,最终的SSD成品取决于第三方主控及SSD品牌方的调校能力。从以上的品牌可以看出,有几家虽然是共用了一款主控,但由于固件调校能力及颗粒的选用,导致了各家性能各有不同,甚至会优于原厂;
2. 由于SSD产品颗粒有些品牌会采用自封形式,导致如果后期更改了颗粒,消费者也不可得知;
看起来PCIe 4.0市场开始普及及百花齐放,PCIe 5.0的产品也陆续开始宣传推广,但实际上市场占比最大的仍然是PCIe 3.0,看来很长一段时间,多代共存将会是NVMe SSD市场的主线了。
以上。
相关问答
固态硬盘为什么容量都那么小?和普通硬盘有什么不同?-ZOL问答后者使用NAND闪存记录数据,单位容量价格相比机械硬盘要高,但性能出色并且不怕震...绑定的支付宝可以换绑或解绑吗3896浏览4回答为何修改ppt母版字体幻灯片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