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NAND到底是个啥?三星970EVO Plus强悍性能的背后
当我们在聊固态硬盘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聊些什么?经历了十数年的行业发展后,固态硬盘的技术规范和产品形态上逐步实现了统一,各家产品的差异已然上升到了内部架构和核心组件方面的技术代差上了。
简单剖析,固态硬盘产品的内核无外乎三大组件,用于调控整体存储功能和特殊机制的“大脑”即主控芯片,产品内部制作成本最高、担当存储重任的闪存颗粒,以及部分产品上用于产品支撑的缓存颗粒。
至于重要性而言,一举打破存储行业格局,让固态硬盘走入千家万户的存储介质,即闪存颗粒部分,可以说是区别固态硬盘好坏的最重要的内核组件。今天,笔者就以业界知名的三星970EVO Plus为实例,简单聊下关于闪存颗粒的技术和功能演变。
01 关于NAND闪存:单位电荷数Bit的变迁
NAND闪存,按照业界一般的理解, 本质上是一种长寿命的非易失性(在断电情况下仍能保持所存储的数据信息)的存储器,其中非易失性的突出特点,使得这种基于通断电存储的介质能够长久的保存数据,最终使得NAND闪存颗粒走向了前台;其实,熟悉闪存的朋友,可能还听过另一个词,即Dram颗粒,即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同样是基于通断电的特性,只不过DRAM芯片的每次存储数据的过程中需要对于存储信息不停的刷新,无法实现长久存储,因而错过了这次“C位出道”的时机。
三星原厂NAND闪存颗粒
NAND闪存工作的原理是通过单位NAND内部电荷数Bit的通电和放电,实现对数据的存储。基于无机械结构的电荷存储优势,NAND闪存技术能够提供包括高性能、稳定、耐摔耐磕碰、一体成型故障率低等多种特点,迅速成为了各家存储厂商研发的重点。
因而,为了进一步提升NAND闪存容量,满足用户对于大容量存储的需求,在以三星、东芝、Intel等领先的NAND原厂推进下,研发出了不同电荷数Bit的多种NAND颗粒,即为SLC(1bit)、MLC(2bit)、TLC(3bit)、QLC(4bit)以及处于实验阶段即将量产的PLC(5bit)等类型。
不同颗粒类型的bit数分布
可随着单位电荷数Bit的堆叠,带来了两个后果,一是单位电荷Bit的增加对于半导体工艺制程的要求越来越高,从50nm制程一路升级到14/15/16nm制程,半导体制程工艺越来越无法满足更多单位电荷数Bit的堆叠了;二是单位电荷数Bit的堆叠,会在狭小的NAND闪存内部产生大量的干扰电流,严重影响闪存产品的性能和寿命。
02 三星V-NAND技术:从平面到垂直的创新性探索
为了解决单位堆叠的带来的电荷干扰问题以及半导体工艺的瓶颈,三星创新性的提出了在原有制程的基础上将NAND闪存以3D堆叠的形式,封装在NAND闪存之中,一方面解决了在平面的狭小空间内多个电荷数排列产生的电子干扰问题,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全球首款V-NAND技术产品
更为重要的是,解决了工艺制程无法推进容量提升的瓶颈,用3D堆叠替代2D平面排列,让NAND闪存以垂直的形式进行排列,进而提升了总体的容量。
V-NAND和普通2D NAND
朴素的理解就是,此前的NAND闪存就像在单位面积的地基上盖平房,平房的容积是恒定的,要想提升入住人口,只能无下限的降低单位容积率,其后果就是制造工艺和电磁干扰;
而V-NAND技术诞生之后,2D的平房变成了3D垂直的楼房,理论上只要高度不限制,单位面积的地基上的可利用容积几乎等同于无限,即避免了制程工艺的瓶颈又解决了电磁干扰的问题。
01 V-NAND技术是三星970EVO Plus强劲性能的有力支撑
三星V-NAND技术从2013年引入市场,便引发了全行业的关注,从初代的32层(即在单位面积上的堆叠层数)到后续的64层,直到9X层,根据公开消息,三星V-NAND技术或将提升到200+层堆叠,最大限度的提升单位闪存的利用率。
而笔者手中这款三星970EVO Plus便是采用三星全新V-NAND技术研发的旗舰级产品,基于V-NANDND技术在容量和稳定性上巨大优势,搭配着三星自研的Phoenix主控,使得三星970EVO Plus的性能实现了超越。
根据官方提供的数据,三星970EVO Plus最大读取性能达到了3500MB/S,最大写入性能也达到了3300MB/S,几乎达到了消费级固态硬盘的巅峰水准。作为一款推出了数年的旗舰级固态硬盘,在即将踏入存储新纪元的当下,依旧没有任何一款同级别的PCIE3.0固态能够在性能上实现对970EVO Plus的绝对超越。
实测性能
这背后的原因,无外乎三星在V-NAND技术上的近十年的积累,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主控配对和优化。
多说一句,随着PCIE4.0时代的来临,三星也将在新世代推出旗舰级980PRO固态硬盘,进而延续PCIE3.0时代的行业地位,可以预见的是,980PRO固态硬盘依旧会在V-NAND堆叠、主控性能方面实现大跨越的升级,至于三星970EVO Plus则还是会成为PCIE3.0世代下的王者存在。
闪存制造哪家强?三星V-NAND V6对比东芝BiCS5
东芝在1987年发明了NAND闪存,时至今日我们已经用上了64层3D堆叠闪存制成的手机和电脑硬盘,96层堆叠的产品也已经开始逐步面世。不过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下下代128层堆叠3D闪存产品。
尽管128层堆叠目前还停留在技术层面上,通过前不久的ISSCC(IEEE国际固态电路峰会)我们能够找到一些有关未来闪存技术的发展方向。
在3D闪存的发展历史上,东芝宣称自己是最早提出3D堆叠闪存技术的公司(2007年),不过最早将3D闪存带入大规模应用的则是三星(2013年,24层堆叠)。目前三星已经披露了第六代V-NAND的计划,预计采用11X层(110~120)堆叠。
与之对应的是东芝BiCS5,预计采用128层堆叠,二者都有TLC和QLC两种类型。下图是东芝在ISSCC上公开的BiCS5 3D TLC闪存关键参数,值得注意的是它同样采用4平面设计,写入速度较三星更高。
对比双方公开的参数信息可以发现,东芝BiCS5在存储密度和写入速度上拥有显著优势,而三星V-NAND V6则凭借更新的Toggle 4.0闪存接口取得了读取延迟方面的领先。(PCEVA小编注:Toggle是由东芝和三星在2010年共同提出的闪存接口规范,影响闪存芯片与固态硬盘主控之间的通信速度)
除了性能之外,成本控制同样是3D闪存技术优越性的一个体现。毕竟3D闪存的问世主要就是为了解决半导体制程微缩瓶颈,助力闪存存储密度不断上升、每GB价格不断下降。
通过单Die容量与面积计算的结果来看,东芝BiCS闪存在存储密度上的优势明显。不过这能否能最终转化为制造成本上的领先,还要受到其他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
以下是通过公开渠道收集到的各闪存原厂最新3D闪存技术规格,国产还需继续努力提升自身竞争力,发展技术创造成本优势,先渡过眼前闪存价格不断下降的寒冬。
相关问答
基于 东芝 XL-Flash 闪存 的PBlaze X26 SSD,具有哪些特点?在今年的闪存峰会上,Memblaze将展示业界首款基于东芝XL-Flash闪存的超低延迟NVMeSSD。这些驱动器可以确保一致的高性能和超低延迟,与英特尔傲腾(Optane...
东芝 xg5ssd评测?东芝XG5ssd非常不错的,64层堆栈3DNAND闪存核心容量达到了512Gb(64GB),单面布局即可实现1TB,提供高达3,000MB/s连续读取速度,高达2100MB/s的写入...
东芝 手机的创始人是谁?田中久重田中久重(宽政十一年九月十八日~明治十四年1月11日,即1799年10月16日-1881年1月11日)又名田中近江。是日本江户时代末期至明治时代初期的著名发明家...
东芝 芯片业务出售给美国为什么需要中国同意批准?日美韩联合体收购东芝芯片业务,不光是需要中国同意批准,而是需要通过7个国家和1个地区(韩国、美国、日本、欧盟、巴西、菲律宾、中国台湾、中国大陆)的审查。...
东芝 如何布局5-Bit-per-Cell Flash SSD?近日召开的国际闪存技术峰会(FlashMemorySummit)上,东芝公布的内容干货满满。不仅凭借着最新推出的XFMExpress标准赢得了今年的“BestofShow”(展会最佳)...
东芝 MQ01ABF050是什么硬盘?固态还是机械?东芝MQ01ABF050是固态混合式硬盘混合式硬盘由SSD和机械硬盘组成,英文名:Hybridharddrive。混合式硬盘是加入NAND闪存的机械硬盘。其中NAND闪存作为非易失...
这个是不是内存芯片,如何读取内部文件?这是NAND闪存芯片,的确是用来存储数据的,看图中是“东芝”的,想直接读取闪存里的文件不是件容易的事,也就是说,如果这是一个U盘但电路板烧坏了,你把闪存拆...
闪存 是谁发明的?拜托各位大神 - 珊瑚海1314 的回答 - 懂得闪存的发展历史在1984年,东芝公司的发明人FujioMasuoka首先提出了快速闪存存储器(此处简称闪存)的概念。与传统电脑内存不同,闪存的特点是非易失...
低速存储卡什么意思?低速内存卡就是传输速度比较慢的内存卡。高速卡和低速卡的区别:在于它们所采用NAND闪存的不同而划分的。所谓的低速卡使用的是MLC型NAND闪存,这主要是由Tos...
如何看待第三季 NAND Flash品牌商营收季增幅仅4.4%?从Q1季度之后,NAND闪存价格就止不住下滑了,主要原因是厂商的64/72层堆栈3DNAND闪存产能大增,而需求却降下来了,智能手机市场已经连续多个季度下滑,苹果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