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男生没有摩托车真会找不到女朋友?答案让人很感慨
在台湾,一年四季不管到哪个乡镇城市,满岛尽飞的都是摩托车。在700多万户家庭、总人口为2300多万的台湾,早在2013年底摩托车的拥有量达1500多万辆,密度居全球第一。这些年,这个数字还在以近2%的幅度递增。
岛内知名的“1111人力银行”作的调查表明,台湾每天平均有一半以上的上班族首选摩托为交通工具。由全民摩托衍生的摩托时尚、摩托风潮、摩托选美、摩托俱乐部搞得红红火火。被称为“摩托背上宝岛”的台湾,独特的“摩托文化”也应运而生。
岛内作家常用粗犷而又细腻的笔触描绘摩托场景:白天万“摩”奔腾、川流不息,由此折射出台湾独特文化的繁荣、活跃。红灯一亮,满街飞驰的车队嘎然止步,决无一辆会蓄意超越停车线,凸显文化创意的张弛有序。只要绿灯一闪,浩浩荡荡的车流瞬间马达轰鸣,扬尘而去,颇有几分“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庄周哲理。晴日下,锃亮的摩托头盔熠熠闪光,彰显着城市的活性与张力,逢雨天,漂亮的各色雨披飘逸多彩,点缀着都市的色素与空间。
鉴于摩托车高普及率,每年岛内都会有以摩托为主题、为背景的小说、戏剧、诗歌与影片。在台湾,凡称得上摩托车手的都有一门必修课,就是看一遍台湾纪录片“我的747”。编导将一辆牌号为DNU-747、即将报废的50cc摩托车作为全片主角,从摩托车的视角展现个人记忆与城市文化的关联:粗心的车主停车后忘了拔钥匙而吃尽苦头;车手欲开车竟找不到爱车的停车位;摩托车随意停放惨被拖吊;台风来袭,爱车无奈浸泡水中;恼人的交通罚单从天而降等,这一些让许多有切身体验的观众会心一笑,也为台湾摩托文化的留下的珍贵影像。
我对台湾摩托文化很是好奇,也想一探究竟。那天,台北会议预定上午10时开始。早餐后我步行到南京东路一段近林森路口,红灯亮起,百摩止步后,一戴着头盔、脚登高靴的车手许是爱车突发故障,无奈将车推到人行道上。
“小伙子,小伙子……”我趋前叫了几声,眼前的一幕顿时令我尴尬:摘下头盔的摩托车手竟是位烫着漂亮卷发的时髦姑娘。女孩冲我笑了笑,柔声地问道:“先生,请问有什么事吗?”当她得知我来自上海,在对台湾“摩托文化”作街头民调时,便大方地告诉我,自己是台湾大学攻读社会学的博士生,所研究的课题之一正好有所涉及。 因为当时双方都急着赶会,她提议回校后可将自己的一篇最新论文送我参阅。
当天的会议尙未结束,我就收到姑娘的邮件。她认为,台湾的“摩托文化”之所以世界第一,离不开以下几点:岛内曾经遍布农田,平原地区人口异常稠密,为尽量减少马路占地,狭窄的田埂便被一一辟为人车通道,而坡高路陡的路况使摩托比汽车、自行车更行走自如。大中城市交通日益拥堵,汽车停车一位难求,摩托能见缝插针。此外,买车价格便宜和养车耗资低廉;台湾地处热带及亚热带,四季都适合骑车,如此种种原因,使摩托成为平民百姓所爱。
姑娘的邮件洋洋洒洒十几页。而最令我不可思议的是,她认为岛内摩托文化还与两性文化息息相关。对于台湾年轻男性而言,交女朋友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必须拥有辆漂亮时髦的崭新摩托。在这里,摩托车最大的功能已不是以车代步,而是一种身分认同、地位显现,阳刚之气的张扬,一张须臾不可或缺的个人名片。既然是一种社会认同的特殊文化的传递,长期萧规曹随,要改变并不容易。
可这位女博士生认定的“摩托阳刚论”却遭到了同校女生的异议。那天在台大访谈时,一位女硕士对当前许多家庭的不公愤愤不平:“哥哥只要开口说想买摩托,老爸一口就答应了。但轮到我想要,几番游说全无成效。妈妈见面总是唠唠叨叨地自说自话,女孩子骑车太危险了。我实在不懂的是,为什么哥哥骑车就不危险,而偏偏我就危险?”在女性自我意识较强的当下,这位女硕士的观点颇有代表性,赢得了不少女生的首肯。
数据也在证明,越来越多的岛内女生不能接受摩托世界的阳盛阴衰,两手痒痒地也想跨上铁骑潇洒飞一回。全台摩托使用者男女比率由上世纪90年代末的62.4:37.6,演化为近些年的57.8:42.2,两性差距明显减少的最惹眼的标志是,眼下宝岛街头路口飒爽英姿的巾帼车手已时时处处可见。
当然,也有人不太喜欢摩托文化。在台期间,适逢台湾媒体对摩托文化展开大讨论。那晚某电视节目的几位名嘴唾沫纷飞,称摩托文化的人为污染、精神空虚,强烈要求尽快杜绝此类“伪文化”。我们也姑且一听。由此看来,“摩托文化”何去何从,台湾社会至今仍莫衷一是,尚无共识。
(作者系上海东亚研究所研究员)
栏目主编:洪俊杰 文字编辑:洪俊杰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在台湾,男生没有摩托车真会找不到女朋友?答案让人很感慨
在台湾,一年四季不管到哪个乡镇城市,满岛尽飞的都是摩托车。在700多万户家庭、总人口为2300多万的台湾,早在2013年底摩托车的拥有量达1500多万辆,密度居全球第一。这些年,这个数字还在以近2%的幅度递增。
岛内知名的“1111人力银行”作的调查表明,台湾每天平均有一半以上的上班族首选摩托为交通工具。由全民摩托衍生的摩托时尚、摩托风潮、摩托选美、摩托俱乐部搞得红红火火。被称为“摩托背上宝岛”的台湾,独特的“摩托文化”也应运而生。
岛内作家常用粗犷而又细腻的笔触描绘摩托场景:白天万“摩”奔腾、川流不息,由此折射出台湾独特文化的繁荣、活跃。红灯一亮,满街飞驰的车队嘎然止步,决无一辆会蓄意超越停车线,凸显文化创意的张弛有序。只要绿灯一闪,浩浩荡荡的车流瞬间马达轰鸣,扬尘而去,颇有几分“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庄周哲理。晴日下,锃亮的摩托头盔熠熠闪光,彰显着城市的活性与张力,逢雨天,漂亮的各色雨披飘逸多彩,点缀着都市的色素与空间。
鉴于摩托车高普及率,每年岛内都会有以摩托为主题、为背景的小说、戏剧、诗歌与影片。在台湾,凡称得上摩托车手的都有一门必修课,就是看一遍台湾纪录片“我的747”。编导将一辆牌号为DNU-747、即将报废的50cc摩托车作为全片主角,从摩托车的视角展现个人记忆与城市文化的关联:粗心的车主停车后忘了拔钥匙而吃尽苦头;车手欲开车竟找不到爱车的停车位;摩托车随意停放惨被拖吊;台风来袭,爱车无奈浸泡水中;恼人的交通罚单从天而降等,这一些让许多有切身体验的观众会心一笑,也为台湾摩托文化的留下的珍贵影像。
我对台湾摩托文化很是好奇,也想一探究竟。那天,台北会议预定上午10时开始。早餐后我步行到南京东路一段近林森路口,红灯亮起,百摩止步后,一戴着头盔、脚登高靴的车手许是爱车突发故障,无奈将车推到人行道上。
“小伙子,小伙子……”我趋前叫了几声,眼前的一幕顿时令我尴尬:摘下头盔的摩托车手竟是位烫着漂亮卷发的时髦姑娘。女孩冲我笑了笑,柔声地问道:“先生,请问有什么事吗?”当她得知我来自上海,在对台湾“摩托文化”作街头民调时,便大方地告诉我,自己是台湾大学攻读社会学的博士生,所研究的课题之一正好有所涉及。 因为当时双方都急着赶会,她提议回校后可将自己的一篇最新论文送我参阅。
当天的会议尙未结束,我就收到姑娘的邮件。她认为,台湾的“摩托文化”之所以世界第一,离不开以下几点:岛内曾经遍布农田,平原地区人口异常稠密,为尽量减少马路占地,狭窄的田埂便被一一辟为人车通道,而坡高路陡的路况使摩托比汽车、自行车更行走自如。大中城市交通日益拥堵,汽车停车一位难求,摩托能见缝插针。此外,买车价格便宜和养车耗资低廉;台湾地处热带及亚热带,四季都适合骑车,如此种种原因,使摩托成为平民百姓所爱。
姑娘的邮件洋洋洒洒十几页。而最令我不可思议的是,她认为岛内摩托文化还与两性文化息息相关。对于台湾年轻男性而言,交女朋友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必须拥有辆漂亮时髦的崭新摩托。在这里,摩托车最大的功能已不是以车代步,而是一种身分认同、地位显现,阳刚之气的张扬,一张须臾不可或缺的个人名片。既然是一种社会认同的特殊文化的传递,长期萧规曹随,要改变并不容易。
可这位女博士生认定的“摩托阳刚论”却遭到了同校女生的异议。那天在台大访谈时,一位女硕士对当前许多家庭的不公愤愤不平:“哥哥只要开口说想买摩托,老爸一口就答应了。但轮到我想要,几番游说全无成效。妈妈见面总是唠唠叨叨地自说自话,女孩子骑车太危险了。我实在不懂的是,为什么哥哥骑车就不危险,而偏偏我就危险?”在女性自我意识较强的当下,这位女硕士的观点颇有代表性,赢得了不少女生的首肯。
数据也在证明,越来越多的岛内女生不能接受摩托世界的阳盛阴衰,两手痒痒地也想跨上铁骑潇洒飞一回。全台摩托使用者男女比率由上世纪90年代末的62.4:37.6,演化为近些年的57.8:42.2,两性差距明显减少的最惹眼的标志是,眼下宝岛街头路口飒爽英姿的巾帼车手已时时处处可见。
当然,也有人不太喜欢摩托文化。在台期间,适逢台湾媒体对摩托文化展开大讨论。那晚某电视节目的几位名嘴唾沫纷飞,称摩托文化的人为污染、精神空虚,强烈要求尽快杜绝此类“伪文化”。我们也姑且一听。由此看来,“摩托文化”何去何从,台湾社会至今仍莫衷一是,尚无共识。
(作者系上海东亚研究所研究员)
相关问答
茗烟和培茗是一个人吗?彩霞和彩云是不是一个人? - MkDNU4W2F...焙茗和茗烟是一个人。见彩霞和彩云不是同一人,她们屡次在同一时间出现,如第25回,贾环叫“彩云倒杯茶”,但是彩云“素日厌恶他,都不答理”,没给他倒...
帮个忙在线的童鞋 请问一下 有特色的投骨油oem贴牌收费情况...[回答]公司专注研发8000多种优质配方产品体系,涉及面贴膜代加工,精华原液厂家、洗发代加工、护发代加工、清洁泥膜代加工、护肤品代加工、美容院SPA功效型...
18W内置MOS管电源芯片型号有何推荐呢?[回答]在恒流模式下,输出功率可由CS脚外接的取样电阻RS定;在恒压模式下,芯片的多种模式可以保证较高的整体转换效率。开关电源芯片U6217S在恒流模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