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层3D闪存芯片来了:单片容量2TB,传输速度提高50%
Pine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232 层的3D闪存芯片来了,数据传输速率提高50%,容量可达2TB。美光继上次抢先推出176层3D NAND后,近日又率先推出全球首款232层NAND。
△图源美光科技
说起来,跟NAND层数较劲这事儿,并不是美光一家在做。
比如美光的老对手三星,相关研究中心也聚焦在层数上:此前,三星曾抢先业界公布了第八代V-NAND的细节,堆栈层数超过200层。
所以这样“堆高高”,究竟能给芯片性能带来多大的提升?
堆栈层数就像盖楼房
层数越高,NAND闪存可具有的容量就越大。
可以做这样一个简单的比喻:
在一个人满为患的城市,这里的房地产价格昂贵,向外扩展成本很大,唯一的办法是通过增加楼层以支持不断增长的人口,这里的楼层就相当于NAND层。
同样的,停车场和一些基础设施主要位于建筑物下方,以提高空间效率,这相当于最底下的CMOS层。
将NAND的位单元阵列堆叠到更多层中,可在每平方毫米硅片上提供更多存储位,从而实现更高的密度和更低的成本。
3D NAND把解决思路从单纯提高制程工艺转变为堆叠多层,成功解决了平面NAND在增加容量的同时性能降低的问题,实现容量、速度、能效及可靠性等全方位提升。
△图源美光科技
和三星等其他竞争芯片相比,美光新的技术将每单位面积存储的比特密度提高了一倍,每平方毫米封装14.6Gb。
它的1TB芯片被捆绑在2TB的封装中,每个封装的边长都不超过一厘米,可以存储大约两周时长的4K视频。
此外,美光还对芯片的最底层进行了改进,最底下的CMOS层由逻辑和其他电路组成,这些电路负责控制读写操作以及尽可能快速有效地在芯片内外获取数据。
美光优化了其数据传输路径,降低芯片输入和输出的电容,将数据传输速率提高了50%,达到2.4Gb/s。
层数的较量
自从NAND 闪存进入3D时代,堆栈层数犹如摩天大楼一样越来越高,从最初的24/32层一路堆到了现在的176层甚至232层。
层数的较量是整个行业的竞争,三星、美光、SK海力士等企业都致力于层数的突破。
三星是NAND闪存的龙头企业,3D NAND就源于三星。
2013年,三星设计了一种垂直堆叠单元的方法,它将单元集中在单个楼层(类似高层公寓)上,这也是全球首个3D单元结构“V-NAND”,当年可以实现24层堆叠。
此后,三星不断更新技术和扩增产业线,10年间推出了7代产品,以维护自己在NAND闪存市场的地位。
2020年,三星推出了176层的第七代“V-NAND”,它采用了“双堆栈”技术,不是一次性蚀刻所有层,而是将它们分成两部分,然后一层一层堆叠。
因此,第七代V-NAND相较于与第六代的100层,其单元体积减少了35%,它可以在不增加高度的情况下将层数增加到176,同时还可以降低功耗,使效率提高16%。
不过,虽然三星曾抢先公布了第八代V-NAND的细节,称其堆栈层数会超过200层,但这回率先量产200+层闪存的却是美光。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美光发布的232层3D闪存芯片中,NAND的堆栈技术并不是首创,而是与三星第七代一样采用“双堆栈”技术。
也就是说,将232层分成两部分,每个部分116层,这些层的堆叠是从一个深而窄的孔开始,通过导体和绝缘体的交替层蚀刻。
然后用材料填充孔并加工形成器件的比特存储部分。蚀刻和填充穿过所有这些层的孔的能力是该技术的关键限制。
△图注:图源美光科技
目前,国产芯片企业长江存储的第三代QLC 3D NAND闪存实现了128层堆叠。
对于层数的较量,网友也抱有很乐观的态度:
增加层数几乎不会带来新的问题。
参考链接:[1] https://spectrum.ieee.org/micron-is-first-to-deliver-3d-flash-chips-with-more-than-200-layers[2]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32243862[3] https://ee.ofweek.com/2021-12/ART-8320315-8110-30538953.html
— 完 —
量子位 QbitAI · 头条号签约
关注我们,第一时间获知前沿科技动态
QLC大势所趋、PLC呼之欲出:英特尔NAND闪存为何这么优秀?
2020年10月,英特尔宣布以90亿美元的价格,将旗下NAND闪存业务出售给SK海力士,震惊业界。
但事实上,与其说是出售,不如说换个方式独立运营,英特尔并未放弃对于NAND闪存的投入,仍然持续推进相关产品和技术 ,去年12月就全球首发了144层堆叠的QLC,以及多款相关产品,涉及消费级、数据中心。
根据规划,英特尔将在未来几年内,逐步将NAND闪存、SSD固态盘的设计、制造、运营转移到SK海力士旗下,其推动NAND技术创新和对全球客户的承诺不会改变。
当然,英特尔NAND闪存不会面面俱到,主要还是关注数据中心领域,兼顾消费级客户端。
为了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英特尔NAND闪存技术优势,坚定对其前景的信心,英特尔近日也特别分享了一些深度资料。
这张“金字塔”结构图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代表着英特尔对于存储体系的理解,从塔尖到塔底,容量越来越大,延迟越来越高,相邻级别的容量、性能差都在10倍左右,适合不同冷热等级的存储需求。
其中,NAND SSD固态存储,位于传统机械硬盘、磁带冷存储之上,傲腾SSD之下,是一种高效率的存储方式。
顺带一提,英特尔傲腾业务并没有出售。
作为闪存技术的领导者,英特尔在闪存技术研发上已有30多年的历史,尤其是近几年在QLC上持续发力,是全球第一家出货数据中心、消费级QLC PCIe SSD的企业。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英特尔就开始进军NOR闪存,最初的制造工艺还是1.5微米,2005年开始转入应用更广泛的NAND闪存,制造工艺起步于65nm,2D时代如今已达1xnm级别,SLC、MLC、TLC、QLC一路走下来,堆叠层数也从32层一直到了144层。
QLC之后就是PLC,每个单元可以保存5个比特的数据,共有多达32种状态,如何保持数据稳定性、持久性面临更大的挑战。在这方面英特尔一直是非常积极的,极为看好其前景,但何时量产应用还没有明确的时间表。
英特尔3D NAND技术与产品是为高密度、高可靠性而设计的,其中高密度来自不断增加的3D堆叠层数和阵列下CMOS(CuA)结构设计,高可靠性来自于浮栅单元设计。
先说高密度。英特尔闪存一直走浮动栅极+阵列下CMOS结构的路线,相比于友商的替换栅极结构,或者说电荷撷取闪存结构(CTF),拥有更紧密、对称的堆栈层,没有额外单元开销。
从对比结构图可以看到,英特尔浮动栅极的Cell单元是均衡的,基本保持一致 ,更加紧凑,同时单元尺寸也更小,可以堆叠更多层数,而替换栅极会浪费一些空间,影响Cell单元的堆叠效率、密度。
阵列下CMOS,顾名思义就是将CMOS和周边控制电路放在Cell单元阵列的下方,同样有利于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当然堆叠层数增多之后,CMOS、Cell之间的联系控制难度也会有所提高。
两项设计结合,英特尔3D NAND的面存储密度可以高出最多10% ,继而提高制造效率,每块晶圆可以切割出更多容量,成本也能得到更好控制。
再说高可靠性。英特尔3D NAND闪存采用了成熟的垂直浮动栅极单元技术。不同的Cell单元之间是分离的,通过浮动栅极技术存储电子路径,好处就是单元与单元的干扰很小,对于漏电、数据保持也更有优势。
每个单元的电子数量,相比2015年的2D MLC NAND增加了6倍左右,从而大大提高控制力,而庞大的电子数量可以更好地防御漏电,减轻长时间后的数据丢失问题。
同时,英特尔利用离散电荷存储节点,具备良好的编程/擦除阈值电压窗口,可以有效保障存储单元之间稳定的电荷隔离,以及完整的数据保留。
另外,英特尔几十年来对于电子物理学有着深厚的研究和积累,已经非常熟练地掌握隧道氧化层工艺。
英特尔强调,半导体工艺中,最复杂的一环其实是刻蚀,因为对着闪存单元堆叠层数的增加、电子数量的增加,多层刻蚀就像挖一口深井,必须确保垂直下去,所有单元的一致性相当高,否则会造成不同单元性能差别明显,整体闪存的密度、可靠性也就不复存在。
打个比方,这种操作就像是在埃菲尔铁塔上扔下一颗实心球,落地后的偏差程度必须保持在厘米级,目前只有极少几家可以做到。
SLC、MLC、TLC、QLC等闪存类型大家都很熟悉了,分别对应一个单元1个、2个、3个、4个比特,会分别形成2种、4种、8种、16种状态,呈指数级增长。
这种变化会影响一个非常关键的指标,那就是读取窗口 ,而随着闪存单元比特、状态的增加,读取窗口越来越小,导致读取准确性难度加大,一不小心就会分不清到底是1还是0,结果就反应在可靠性上。
看右侧,在数据保留性能方面,对比FG浮动栅极、CTF电荷捕获两种结构,前者优势更加明显,从开始状态到使用5年之后,电荷损失程度都更小,甚至是5年之后的电荷保留程度,都堪比CTF的最初状态。
接下来的PLC闪存,每个单元要存储5个比特,对应多达32状态,读取窗口进一步收窄,因此电荷损失的控制力度就更加至关重要,这也是英特尔闪存架构的优势所在。
当然,时至今日很多人依然对QLC有很大的偏见,认为其寿命、可靠性过差,根本不堪大用。这个问题需要理性看待,就像当年大家都瞧不起TLC,现在则成了绝对主流。
由于天然属性的缘故,QLC的寿命、可靠性指标确实是不如TLC,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一无是处。
事实上,QLC并非要彻底取代TLC,至少短期内不是,它更适合读取密集型应用,适合大区块数据、顺序数据操作,比如AI人工智能、HPC高性能计算、云存储、大数据等等。
而在写入密集型、读写混合型工作负载中,TLC自然是更佳选择,二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另一方面,QLC闪存的存储密度、容量更大,可以大大节省存储空间 ,比如使用英特尔QLC闪存、30.72TB最大容量的D5-P5316 SSD,在1U服务器内就可以轻松做到1PB的总容量,而如果使用传统16TB硬盘,则需要三个2U机架空间。
在全力推进QLC的同时,英特尔也会持续坚持TLC,第三季度就会发布新的144层堆叠TLC SSD,企业级的D3-S4520、D3-S4620。
总的来说,英特尔虽然将NAND闪存业务卖给了SK海力士,但这只是交易层面的,不会影响技术、产品层面。
未来,新公司承诺将持续在NAND闪存业务上大力投入,保持领先地位,其闪存产品的用户、客户也不必有任何忧虑。这一点,从近半年来不断分享闪存技术、持续发布闪存产品,也可见一斑。
基于英特尔30多年来在闪存上的投入和积累,同时联合SK海力士高超的闪存技术实力,强强联合的前景也更值得期待。
至于闪存类型之争,其实也可以更淡然一些。SLC早已成为江湖传说,MLC只偏安在工业等特殊领域存在,TLC是当下绝对的主流,QLC的地位会越来越高,PLC也是呼之欲出。
结构属性决定了闪存类型演化的同时,可靠性、寿命会有相对削弱,但一方面容量越来越大、单位成本越来越低,这是必然的方向,另一方面辅以各种架构、技术优化,别说满足日常消费级需求,用在数据中心里也不是什么事儿(当然也要看具体的工作负载,非要让QLC大规模随机写入自然是强人所难)。
相关问答
cmos 门电路输出逻辑表达式?CMOS门电路的输出逻辑表达式与门电路类型有关。举例而言,对于与门电路,输出逻辑表达式如下:Y=A·B其中,“·”表示逻辑与操作、A和B为输入信号,Y为输出...
存储器的编制单位是什么?是,SRAM和NANDflush基本构成单位是4个与非门(NAND)组成的(DFF)D触发器,DDR同样是由特殊的双触发主从DFF构成时钟触发锁存和刷新时钟触发刷新.DFF的基本构成单...
存储行业龙头排名?1、英特尔英特尔是一家成立于1968年的个人计算机零件和CPU制造商,拥有50年的市场领导历史,在1971年推出第一个微处理器,就为世界带来了计算机和互联网的...7...
世界处理器排行?1、英特尔英特尔是一家成立于1968年的个人计算机零件和CPU制造商,拥有50年的市场领导历史,在1971年推出第一个微处理器,就为世界带来了计算机和互联网的...7...
米雪是做什么的?米雪(MicronTechnology,Inc.)是一家美国半导体公司,主要从事半导体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米雪成立于1978年,总部位于爱达荷州博伊西市。该公司的主要产...
美光是哪个国家的公司?是美国的公司。美光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储存及影像产品制造商之一,其主要产品包括DRAM、NAND闪存、NOR闪存、SSD固态硬盘和CMOS影像传感器,总公司(MicronTech...
巴菲特有苹果多少股票?- 汇财吧专业问答[回答]据个人了解,作为价值投资的大师,巴菲特购买股票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股票价格合理(或者说具有足够大的安全边际)。其二,企业具有成长性(或者说未来...
国产手机中有哪些零件是国外的,华为cpu也并不是完全国产?小伊评科技,希望帮到你虽然这个结果非常难以启齿,但是仔细剖析来看我们国产手机大部分重要的零部件均来自国外,一旦国外断供那么国产手机几乎要倒闭一大半。去...
老司机们,怎么选择 茂名口碑好的ic烧录代工哪里不错,ic烧...[回答]现在国内的需求在不断的增加,而且高级产品的需求量也在增加,不过国内的生产厂家大多数是搞外销,或则代工生产!前段博依西,维吉尼亚。犹他IM(美光英...
2008年买什么样的手机比较适合?(强烈推荐使用,比原电还能挺)就是有点厚,把那层包装纸撕掉就OK啦。照我的使用情况能用2天,48小时。特色:呼吸灯,动作感应,模式快速切换,短信播报。...G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