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SSD到SSD整盘对拷?固态硬盘极简克隆法,一键轻松搞定
不装了!我说的是“不用费劲装系统了”!
以后,哥们有新固态的时候,不但不用因为换SSD而新装一遍系统了,更不用费劲把我的主板M.2 SSD散热铠甲卸下来了测跑分了!而且新旧硬盘更换,也不用费劲儿折腾了什么文件备份转移了,直接傻瓜软件给安排上(这里卖个关子),再整一个绿联的PCIe转M.2扩展卡,轻松实现SSD对SSD的整个硬盘完整克隆。
姑且让我给它取个名字,就叫《SSD简易克隆法》吧!
我一直琢磨的、并最终达成的这个SSD对拷方案,好处有二:
一,简单!只要经过一次练习,小白也能轻松搞定SSD对拷。
而且,你不必顾虑SSD1(源硬盘)和SSD2(目标硬盘)谁大谁小,连C盘系统都可以直接按照一个模子刻下来,然后这个新SSD就可以像孪生兄弟一样,放在任何新旧电脑上都能立刻开机进一个相同的系统,文件资料也都是和原来一模一样的。这样一来,像我这种经常拆装电脑的,就可以方便的在多台电脑之间迁移SSD,而保持完全相同的系统文件环境;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更换新旧SSD简直易如反掌,完全不必再考虑“重装Windows”,或者使用Ghost、DiskGenuis操作繁琐(没错,这个方法比Ghost、DG还快,关键是学习成本极低)。
二,主板安装、拆卸M.2 SSD时的大动干戈,终于可以绕过了!
尤其是高级主板,先要把挡着散热铠甲的显卡拆下,然后再拆散热片,接着才能更换SSD后,用完之后,还要反向操作一番……每次要多花大半个小时在这些拆拆装装上面,费劲不说,还容易增加出错概率。现在用转接卡的方案,直接绕过拆装,在主板闲置的PCIe插槽好了,而且我的ROG Strix X570-e还不会限速,PCIe4x4的SSD在转接卡上依然可以跑满速!
研究明白了这个方案,真正的快捷的电脑复刻时代,至少对我来说,真的真的到来了。
这篇文章,我就说说我的操作经验,希望给大家一些参考。
下面这个,就是该方法需要准备的一款硬件。绿联PCIe 4.0x16 转M.2 NVMe扩展卡(附带SSD散热铠甲和导热硅胶,下图未装)只需七七四十九块大洋。
而上面的固态硬盘,是读取速度超过7400MB/s的 PCIe 4.0 SSD——雷克沙NM800,这个新卡花了我1100。
#pgc-card .pgc-card-href { text-decoration: none; outline: none; display: block; width: 100%; height: 100%; } #pgc-card .pgc-card-href:hover { text-decoration: none; } /*pc 样式*/ .pgc-card { box-sizing: border-box; height: 164px; border: 1px solid #e8e8e8; position: relative; padding: 20px 94px 12px 180px; overflow: hidden; } .pgc-card::after { content: " "; display: block; border-left: 1px solid #e8e8e8; height: 120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76px; top: 20px; } .pgc-cover { position: absolute; width: 162px; height: 162px; top: 0; left: 0; background-size: cover; } .pgc-content { overflow: hidden; position: relative; top: 50%; -webkit-transform: translateY(-50%); transform: translateY(-50%); } .pgc-content-title { font-size: 18px; color: #222; line-height: 1; font-weight: bold;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white-space: nowrap; } .pgc-content-desc { font-size: 14px; color: #444;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padding-top: 9px; overflow: hidden; line-height: 1.2em; display: -webkit-inline-box; -webkit-line-clamp: 2; -webkit-box-orient: vertical; } .pgc-content-price { font-size: 22px; color: #f85959; padding-top: 18px; line-height: 1em; } .pgc-card-buy { width: 75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0; top: 50px; color: #406599; font-size: 14px; text-align: center; } .pgc-buy-text { padding-top: 10px; } .pgc-icon-buy { height: 23px; width: 20px; display: inline-block; background: url(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pgc/v2/pgc_tpl/static/image/commodity_buy_f2b4d1a.png); } 雷克沙(Lexar)NM800 1TB M.2 NVMe SSD固态硬盘PCIe 4.0x4 传输速度7400MB/s 以速制胜 ¥1299 购买拆下来给个特写:雷克沙Professional NM800 1TB 固态硬盘,NVMe1.4的协议,M.2 2280 的规格,7400MB/s的读速,5800MB/s的写速,旗舰性能,智能温控,3000TB的TBW,比我上一次测试的铠侠SE10 7200MB/s还要快,寿命也更长,待会一定要好好测试一下!
Tips:如果你跟我一样,打算往PCIe Gen4x4的新SSD上克隆旧硬盘的话,那么也要像我一样选这个支持PCIe Gen 4.0x16的扩展卡(下图左)。当然,主板也要支持Gen4才有用,如果你的SSD和主板有一个是PCIe 3.0的,那么只支持到PCIe 3.0的转接卡也可以(比如下图右这款ORICO),但是啊,这俩款其实相差没几块钱,所以,建议直接一步到位,首选Gen4。
#pgc-card .pgc-card-href { text-decoration: none; outline: none; display: block; width: 100%; height: 100%; } #pgc-card .pgc-card-href:hover { text-decoration: none; } /*pc 样式*/ .pgc-card { box-sizing: border-box; height: 164px; border: 1px solid #e8e8e8; position: relative; padding: 20px 94px 12px 180px; overflow: hidden; } .pgc-card::after { content: " "; display: block; border-left: 1px solid #e8e8e8; height: 120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76px; top: 20px; } .pgc-cover { position: absolute; width: 162px; height: 162px; top: 0; left: 0; background-size: cover; } .pgc-content { overflow: hidden; position: relative; top: 50%; -webkit-transform: translateY(-50%); transform: translateY(-50%); } .pgc-content-title { font-size: 18px; color: #222; line-height: 1; font-weight: bold;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white-space: nowrap; } .pgc-content-desc { font-size: 14px; color: #444;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padding-top: 9px; overflow: hidden; line-height: 1.2em; display: -webkit-inline-box; -webkit-line-clamp: 2; -webkit-box-orient: vertical; } .pgc-content-price { font-size: 22px; color: #f85959; padding-top: 18px; line-height: 1em; } .pgc-card-buy { width: 75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0; top: 50px; color: #406599; font-size: 14px; text-align: center; } .pgc-buy-text { padding-top: 10px; } .pgc-icon-buy { height: 23px; width: 20px; display: inline-block; background: url(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pgc/v2/pgc_tpl/static/image/commodity_buy_f2b4d1a.png); } 奥睿科(ORICO)M.2 NVME转接卡转PCI-E3.0X4X16扩展卡SSD固态硬盘 PSM2-32Gbps ¥46 购买平心而论,只要不差钱,无论主板还是SSD,无论转接卡还是硬盘盒,你都往新一代PCIe 4上冲是没错的。经费不够?那就躺平3.0。不过,3.0的速写最高三千上下,还是4代更爽。
文章接下来的部分分为两块儿,先给SSD开个箱,再来介绍SSD克隆(对拷)的实际操作方法。
旗舰级PCIe4固态:雷克沙NM800 1TB
NM800包装内除SSD外,附送主板固定螺丝一枚。SSD正面贴纸附有导热设计,标签黑+金范儿,下面盖着的就是所有存储单元、主控芯片、功能控制电路的PCB基板。说明书写明质保五年,1TB版本的TBW达到了3000TB,旗舰型号无疑。
由于采用单面颗粒设计,更适用于笔记本电脑扩容。背面一马平窗,只有标明序列号、1TB容量、PCIe G4x4传输协议支持等等的贴纸。
移除正面导热贴纸,可以看到三个主要区域。
下图左,靠近金手指的是主控芯片,搭载的是InnoGrit IG5236控制器,IG5236拥有8个NAND通道,支持8TB容量,能够提供高达7400MB/s的顺序读取性能和高达6.4GB/s的顺序写入性能,配合NVMe协议M.2接口的高带宽、低延迟数据传输支持,可以让SSD发挥出更强的读写性能。
稍微靠下的缓存电路有一个1GB的DRAM缓存芯片;再向下就是2枚512GB容量的存储芯片,可以看到型号为NC66THA1884512G,二者组成1TB容量,PCB基板整体布局简洁周整,与其旗舰定位相符,做工非常出色。
由于之前试过不装散热片测试PCIe 4的SSD,测试雷克沙NM800时我也没给转接卡装散热铠甲,顺便看一下它的温控效果是与官方所述相同。
性能跑分测试(通过转接卡)
注意安装时先断电,不要因为插卡方便就带电操作。插好后开机,直接在磁盘管理器中弹出窗口初始化(我指定其为T盘,名称L-NM800)。随后打开CrystalDiskInfo,NM800的参数性能就全出来了。
让我想不到的是,即使未加导热+散热片,雷克沙NM800的闲置温度也非常低,保持在29℃~31℃,比之前同一个位置插卡的铠侠SE10(32℃~35℃)更凉快,索性此后的测试、跑分、拷贝过程,我完全没再考虑加上散热片。
CrystalDiskMark跑分: 1GB基准下,连续读取速度7459MB/s,连续写入速度5668MB/s;32GB基准下,连续读取速度7464MB/s,连续写入速度5666MB/s;
AS SSD Benchmark跑分: 1GB基准下,读取5813MB/s,写入5111MB/s,数值上相比之前少了一些。4K-64Thrd多线程的IOPS成绩为35.2万(读),38.7万(写)。
在空盘状态下使用HD Tune Pro做文件基准测试,选择200GB依然没到用光缓存。改用TxBENCH SLC Cache测试,速度在320GB左右跌落,可以估计其SLC在300GB以上,可以说这么大的缓存,完全可以满足大多数用户的日常使用。
实测从主SSD拷贝文件到NM800,23GB多文件平均写入速度为1.5GB/s,3GB单文件平均写入为3.29GB/s。
由于以上测试均为借助绿联扩展卡转接,如果改为插入主板M.2 SSD硬盘插槽,外加X570-E的SSD导热硅胶+散热鳍片+南桥风扇散热,实际读写速度将有更好的表现。这款雷克沙NM800,无论从做工品质,还是读写性能、温控表现,在PCIe4.0协议的NVMe SSD中都很出彩,非常适合有条件的台式机、笔记本用户扩容、升级。
一学就会:SSD简易克隆法
下面终于来到大家更关注的主题,如何借助软件实现快速SSD对拷。首先,你需要安装由傲梅出品的一款软件:(傲梅)分区助手,注意选择专业版,该软件无收费项目,通过我的多次测试验证,比我去年给大家推荐的ATI还要便利,如果说ATI2021是四星级,分区助手我给五星。
【第1步】启动分区助手,点击左侧或上方图标栏的“克隆硬盘”,弹出下图窗口,第一步选择列表中的“源硬盘”,接着选择“目标硬盘”,大家注意看引导文字,看清盘符对应的SSD名称就不会出错。像我之前给雷克沙NM800做初始化时,特意给他命名也是为了方便准确选择。
【第2步】在接下来的选项中可以自定义硬盘分区,默认“让分去适应整个硬盘的大小”这一项,这时,即使目标SSD和源SSD大小不一致,也可以“等比例缩放”分区容量;而选择右侧的“调整此硬盘上的分区”,则可以给你更多目标硬盘的自由度,前提是自定义分区容量要大于已有文件容量。
可以看到,无论目标硬盘的容量比源硬盘大还是小,只要最终各分区的数据占用小于分区容量,都可以轻松实现“自适应”克隆。比如1TB对拷到2TB,2TB对拷到512GB等等。
【第3步】上一步设置好之后,基本只需几步“确认性质”的步骤,即可完成全部设置。文字部分大家可以在实际操作时自己确认。如下图所示,点击“完成”(1),就可以选择软件界面的“提交”(2),准备好执行“硬盘克隆”了。
【第4步】点击提交后,弹出“等待执行的操作”体式狂,这一步也是让用户再次核实源硬盘与目标硬盘,要知道你万一选错了,那就是血的代价啊,一定不要马虎,再检查一下。
【第5步】点击执行,弹出最后一个提示,一般选默认的“重启进入PE模式”即可,点击确认之后,系统将会自动重启。
【第6步】之后系统将会自动进入Windows PE界面,并打开分区助手提示操作进度。像我的1TB SSD to 1TB SSD对拷进程,只持续了15~18分钟左右,就已经提示完成了,无需有人值守,倒数读秒后自动重启,随后就会正常进入Windows10系统。
此时,SSD对拷就已经大功告成,此时SSD1的C盘(系统盘)、D盘两个分区,已经被完整克隆到雷克沙NM800 1TB SSD分出的G盘(系统盘)、L盘两个分区(图中其他分区也是从源SSD克隆出来的ESP、MSR分区,ESP涉及到UEFI分区引导,二者在文件管理夹中不显示,小白无视即可)。
不止是形式上被克隆,而且是功能上被克隆,如此克隆完成之后的雷克沙NM800 1TB,已经成为源SSD铠侠SE10的“孪生兄弟”,除了整盘容量有那么几十GB的差别,其余如系统数据、软件数据、文件数据全部相同。此时将雷克沙NM800和扩展卡插入另一台电脑的主板PCIe插槽(如下图的微星X470凭条),就可以直接通过该SSD启动一个和源电脑完全一样的系统了!
讲到这里不知道各位是否看懂——
只需一块PCIe扩展卡,再安装一个一个傲梅分区助手,在windows10界面(目前还未测试win11是否可行)简单点几下,等它进入PE界面自动运行十几分钟,就能轻松完成SSD对拷/克隆,一个SSD变成2个功能数据完全一样的SSD(SSD总容量可以不同)。
SSD读写越快,克隆过程也就越快,所以当然是7400MB/s读速的雷克沙Professional NM800更好用。能选PCIe 4.0,谁还退而求其次哟。
总之,一个奇妙的提高装机效率的装机方法就这样诞生了,你还不牢牢地把握它?
我是笔点酷玩,如果你对这一种克隆方法还有疑问,可以写在评论区哦。希望这种方法可以实实在在的帮到大家。#硬盘克隆#
一张表格让你看懂的高性价比SSD该怎么选20
本内容来源于@什么值得买APP,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cloudliu
我希望能够给正在618选购固态硬盘的你多一点帮助。
坚持原厂原片的理由
我在去年的时候写过一篇一张表格让你看懂高性价比的固态硬盘该怎么选!,但在最近一年SSD的新品还有市场价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我在此重新更新2023版的固态硬盘推荐。声明本文并未收受任何厂商利益,仅仅是综合性能/价格和可靠度得来的购买价值进行推荐。
虽然现在达墨/宏碁/梵想/爱国者这样三四线品牌7000MB/S的2TB已经杀到5xx甚至499,但我还是坚持之前的原则,只推荐原厂原片。(不想看废话可以直接跳到表格的具体推荐产品的部分)
图片来源 B站肉肉大搜索
为什么只推荐原厂原片,我要从SSD颗粒生产方式说起。SSD颗粒是像豆皮一样,首先摊个大饼,再切成一小块一小块来,切下来检查合格就封装是原厂正片,而一看就是劣质品切都不用切的就是硅渣,这些硅渣原厂也不会扔掉,而是低价卖给小厂,小厂再自行封装打上自己型号的降级颗粒就是黑片。
原厂将颗粒封装进行再次检查,如果不合格的就打上副厂标,这就是白片,大S颗粒就是美光的次品处理厂SpecTek出品,其实在SSD上白片很少,更多是自封。
金士顿/威刚/海盗船这样比较大的二线厂商会从原厂直接购买整个晶圆,再回去检测封装,这种就是自封片。但自封片的品控标准是黑盒的。一个很简单的逻辑,这些厂整个买晶圆如果维持原厂的标准,那价格也不会便宜,如果要便宜也就只能降低品质标准,具体降低多少就完全取决于良心。原厂品牌的SSD颗粒都是自产自销,成本肯定是最低的,非原厂价格能够比原厂低,那只有牺牲颗粒品质,这就是我只推荐原厂原片的主要原因。
目前全世界有能力生产NAND颗粒的国外原厂只有五家,分别是三星/海力士/美光/铠侠和西数。其中西数是和铠侠合资建厂,还是铠侠的技术,原来还有intel,但intel的NAND部门常年亏损,在21年整体卖给了海力士,SSD品牌也改为SOLIDIGM。
早年NAND完全被国外企业垄断,想涨价就涨价。而长江存储的诞生改变了这一切。长江存储整体投资超过300亿美元,FAB主厂房单体建筑长度超过450米(基本有1.5个福建号航母长),我作为武汉人也这个地方路过过2次,亲眼见到厂房给人感觉十分的震撼。半导体存储是核心技术,直接影响国家的综合科技水平和地缘政治,也可以说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致态就是长江存储针对普通用户的消费级品牌,和三星海力士美光凯侠一样是原厂品牌。说到这里你应该大概可以理解非原厂和原厂品牌的技术实力和体量差距。
在长江存储量产后,虽然国外厂商涨价不再肆无忌惮,但还偶尔停电失火,致态的产品虽然比三星便宜一点,但相比西数凯侠也差不多,这里又要说NAND生产的第二个概念,就是NAND的堆叠层数。在相同面积层数越多,那单位面积的存储容量就越大,虽然高堆叠层数晶圆的成本会更高,但容量则是翻倍增加,单位容量的成本能够大幅下降。
在2020年,致态PC005这些产品是在用64层打三星美光的128层,2021-2022年差距缩小了,致态Ti 7000/5000也要用128层打海外的176层,这样成本上自然吃亏,反馈到售价自然也就不便宜。但在2022年年中,长江存储与美光/海力士同步投产232层,并且实际量产进度更快,在去年年底就有海康的232层的商业化产品上市。从3年前差一倍,到2年前差一半,再现在到并驾齐驱甚至略微领先的过程可以说是十分的励志。
长江存储的Xtacking技术路线集成度高,合适堆叠,并且在提升密度的同时也大幅提升IO性能。去年Apple都计划在iPhone采用长江存储颗粒,但树大招风,长江存储被美国从供应链到人才全方位无死角的全面制裁,Apple的采购计划也不得已流产。不过今年5xx元 7000MB/s的2TB爆发也是得益于长江存储232层的成本和性能优势。
SSD的品质除开NAND,也跟主控和固件水平有很大关系,一线品牌即使使用第三方的固件也会有更多的调校和优化,性能不一定更好但稳定性肯定更高,这个部分我会在具体产品部分提及。以我手上一年上10万片SSD的出货数据看,三星/西数/凯侠这些原厂SSD年返修率基本都低于0.5%,而非原厂SSD售后率基本都要高1到2个数量级,即使是国内资产几百亿的安防巨头品牌产品也是如此,更不用说哪些不知道什么来路的新进品牌。
非原厂的SSD送我我也不敢用。因此我只推荐原厂原片。
原厂颗粒的固态硬盘点评和推荐
我在这里罗列了主要原厂颗粒SSD的核心规格/性能(1TB)/写入寿命和京东自营价格(截至5月20日价格,PDD和618应该更低,如果SN770 1TB京东是439,拼多多大概就358,和京东自营的SN570价格差不多),下面我按品牌进行点评和推荐。
三星
三星在SSD行业多年来一直是老大,并且大多产品也都有很好的口碑,980 Pro也是如此,虽然推出时间比较早,还是Nvme 1.3协议,但整体性能在刚发的时候性能比较出色(特别是缓外性能现在也是最强),口碑惯性延续了很长时间。知道去年下半年曝出0E的问题,口碑也一落千丈。虽然三星在后续推出了固件改善这个问题,但据说只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不显示0E),而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虽然三星980 Pro现在价格比较低,但出于不确定的0E问题,现在不推荐。
990 Pro则是新一代的旗舰,性能相比980 Pro有一定提升。早期固件在健康度计数上存在一些问题,不过现在最新固件应该修正了。从现在的情况看990 Pro除了贵就应该没什么问题。我觉得2TB贵点如果你喜欢三星的话还可以接受,但1TB价格都快可以买2TB SN770了,就不怎么划算了。
售后政策方面,三星零售产品支持个人送保,无需提供购买凭证,三星承担双程运费,所以可以那便宜那买,不一定需要京东自营。
PM9A1这样的三星OEM货现在相比980 Pro价格优势已经不太大,并且只有店保,现在选择的意义不太大。
SOLIDIGM
intel NAND和SSD零售业务在21年整体被打包卖给海力士,SOLIDIGM就是原intel存储业务新品牌,而P44 Pro就是他们的旗舰产品,性能在目前消费级PCIe 4.0 SSD里性能最强,并且价格也很有竞争力,不过P44 Pro上市时间比较短,市场对可靠性的验证还不够充分。2TB京东自营为1099,拼多多甚至还不到1000。虽然其支持个人申请RMA,但需要提供授权代理商正规发票,因此我还是推荐购买京东自营。
SOLIDIGM还有更低端的P41 PLUS,是QLC颗粒,可以看成之前intel 660p系列的后续,虽然跑分不差,但问题是1TB/2TB 399/749的售价相比TLC也没便宜多少,所以并不推荐。我不仅不推荐P41 PLUS,在现在阶段TLC都如此白菜,使得所有QLC都没购买价值。
西部数据
WD BLACK SN850X是SN850的迭代升级性能,虽然型号只是多个X,但实际性能提升还是很大,并且上市时间大半年,市场反馈也没什么问题。但现在性能价格都不如前面的SOLIDIGM P44 Pro,而且还稍贵一点,是典型的既生瑜何生。
WD BLACK SN770是SN750SE的迭代,虽然是无缓方案(应该是群联血统),定位比WD BLACK SN850要低,顺序读写都在5000左右的水平。但真实使用环境的性能比SN850更好,并且温度功耗较低,1TB/2TB 459/789的价格还是值得推荐(拼多多大概是365/739 便宜),特别是对于功耗比较敏感的笔记本用户更是如此。
WD Blue SN570是SN550的小迭代升级,名义上顺序读写有提升,但缓外写入速度相比砍缓外之前的SN550低,整体比较合适老机器升级。
SN350虽然主控方案跟SN570/550差不多,跑分性能也没差多少,但目前主要销售的1TB/2TB为QLC,写入寿命只有WD Blue SN570的1/5不到,并且也没便宜多少,完全不推荐注意避雷。
售后政策方面WD品牌不支持个人送保,如果经销商跑路还是比较麻烦,所以优先京东自营。旗下闪迪支持,但这个品牌SSD线有放弃趋势,已经很久没更新SSD产品线。
致态
致态目前在售的主力主要是TiPro 7000和TiPlus 7100。
TiPro 7000是英韧IG5236方案,于21年年底上市,不过首发固件翻车回炉了半年才重新上市,后来就没听说有什么问题。TiPro 7000的访问延迟很低,并且是采用的IG5236的低功耗版,功耗控制也很好。但1TB和2TB是双面颗粒,可能一些轻薄笔记本就不适用,需要注意。
TiPlus 7100是MAXIO 1602的无缓方案,定位比TiPro 7000略低,但其不少性能相比TiPro 7000都相当甚至更好,十分接近新一代旗舰的性能水平,并且相对其性能温度功耗控制也很好。
不过目前TiPlus 7100 949的价格对于无缓还是偏高,要知道其他三线品牌同样1602主控+YMTC 232的方案也就卖500。作为长江存储的亲儿子致态价格更高,除了品质标准更高以外,其他厂商用232层,而致态自己还是128层的老工艺颗粒还是有更大干系,232相比128不仅成本更低,性能也很好。长江存储这样232宁给友商 亲儿子却没用的操作的确很让人迷惑。
现在致态7100和7000就差50块钱,我还是更倾向于IG5236有缓存方案的TiPro 7000。
售后政策方面现在致态支持个人送保,打官方400电话就可以,那便宜那买就可以。
群联
群联目前4.0的主控是E18,很多品牌的高端产品是采用的E18主控,例如海盗船MP600 Pro/金士顿KC3000/希捷HOF/微星M480等,这些大多都是群联提供的E18+自封颗粒打包,虽然大部分都不是正片,但还是有必要说下,CDM/AS SSD的跑分十分好看,但实用性能一般,在22年的时候还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但现在在原厂原片价格杀下来后价格优势也不在了。
最近各家也开始发布群联E26 5.0方案的SSD,顺序读写可达10000MB/S的水平,其实用环境性能虽然比现在的4.0盘性能更好,但也好的有限。并且和当年4.0首发的28nm E16一样,现在用12nm做5.0主控过于勉强,甚至有不使用散热片功耗温度过高导致迅速报错关机的报道(本次测试本来也应该包含E26,但由于这问题回炉鸽了,后面有机会再补充)。而且价格是现在顶级4.0盘的2倍以上,因此现在没什么购买理由。
铠侠
铠侠目前4.0主要型号是SE10,其主控应该是群联E18的马甲,性能也是典型的E18性能,AS SSD/CDM好看,PCMARK不行,整体跑分比希捷530还稍差。SE10主要问题1TB只有400 TBW,而且健康度掉的比较快。虽然400的TBW也够用,但在价格不明显便宜的情况下,实在没什么理由选择它。
RC20虽然还是3.0的盘,顺序读写就2000不到水平,但在低价位提供了DRAM的物理缓存,但TBW还是偏低,我个人感觉不如SN570。
售后政策铠侠方面支持个人送保,无需购买凭证和发票,用户需要承担发出运费。
铠侠旗下的浦科特M10P和致态TiPro7000一样也是采用IG5236,但是高性能版本,定制固件水平也更好。只不过浦科特在去年年中退出了消费级市场(主要是全MADE IN TAIWAN成本实在卷不过),还是颇为可惜,头图的浦科特是用来拍照凑数。
U.2盘
上表我仅列出1TB/2TB的产品,主要是4TB没什么性价比,以WD BLACK SN850X为例,2TB 1199,而4TB就要3599。其实如果你有大容量需求,就可以考虑U.2接口的企业盘。目前比较火的U.2有两个型号,分别西数的SN640和铠侠的CD6 7.68TB,价格大概都在2000元左右。之前还有批海力士PE6011也还可以,但基本都卖完了。
WD Ultrastar DC SN640是PCIe 3.0,整体性能比较一般,还不如我几年前的Intel P4510,但功耗和温度表现较好。
而CD6为PCIe 4.0,性能好但功耗温度也高,消费级M.2顶头就9W,而CD6是19W,建议风扇直吹。
企业盘相对消费级的零售盘全盘直写,没有缓外掉速问题,并且写入寿命比消费级要高几倍,一般每天都可以全盘写一次。但企业级性能上重点是优化是并发任务,在高队列性能好,日常打开程序这样的典型低队列任务性能是不如消费级的SSD。
再就是现在99.9999%的消费级主板都没U.2接口(包括华硕的WS工作站线和Proart线),需要使用M.2转接线或者PCIe转U.2转接卡,还是有点麻烦,并且对于七彩虹/铭瑄这样的二三线品牌的主板兼容性不太好。
按照商家说法这盘都是国行,但企业级产品都不支持个人送保,就说实际上还是店保。不过既然是国行,就说售后损失不用商家自己承担,有品牌方兜底,选择信用好的老店我觉得应该还靠谱,企业级本来故障率就极低,商家只要不跑路那问题就不大。
我应该买什么SSD?
如果你想要最强的旗舰SSD,目前SOLIDIGM P44 PRO综合最强,价格也不错。但这个盘上市时间不太长,有点缺乏时间考验,并且没有4TB。WD BLACK SN850X相比P44 PRO性能差一点,也贵一点,也没反馈什么问题,而且有4TB容量。对三星有爱且不差钱990 PRO也还是可以买。如果你电脑比较老,不支持PCIe 4.0,就可以考虑WD Blue SN570或者铠侠RC20。如果你是笔记本,那可以优先考虑功耗温度控制较好的WD BLACK SN770或者致态TiPlus 7100,如果是轻薄本最好是WD Black SN570或者SN550(sandisk马甲)。不要歧视WD Black SN770或者Ti Plus7100这样的无缓盘,SN770虽然打不过P44 PRO/WD BLACK SN850X/990 PRP这样新一代的旗舰,但由于主控性能好,大多数性能要优于980 Pro和SN850这样老一代的旗舰,就更不用说970 EVO PLUS/WD SN750这些古董了。而致态TiPlus7100性能相比SN770更好,基本同新一代旗舰一个性能级别,但就是作为无缓盘价格贵了点。写入一般原厂高端1TB都在600-640TBW,群联一直标的高估计是对自己的LDPC有信心,TBW并不是过了就挂,而是售后策略的一部分,过了这个写入量就不提供质保,关系的就是个售后率曲线的问题。对自己产品寿命有信心就标高点。但对自己产品品质都没信心1TB标400 TBW,虽然这个TBW一般消费者很难用完,但消费者为什么要信赖厂商自己都信不足的产品?如果你需要大容量并且可以接受店保,则可以考虑WD SN640或者铠侠CD6,但CD6功耗高,需要注意加强散热。靠谱的SATA盘也不比PCIe 4的盘便宜,在电脑可以加M.2的时候尽量M.2,加不了了再考虑SATA。 给PS5添加硬盘也推荐WD BLACK SN770,甚至SN750SE尾货更好,只要是4.0就可以,性能并不算重要。购买渠道的选择,对于三星/铠侠/致态这种支持个人申请RMA并且无需购买证明的品牌可以那便宜那买,淘宝拼多多甚至闲鱼都可以,只要是正品国行,而西数/SOLIDIGM则在价格相差不太大的情况下优先京东自营。目前三星/海力士表示要减仓保价,但目前他们半导体库存都在200天水平,就说完全不生产,现在的库存也够卖大半年,再加上长江存储的232层搅局,各家2xx层颗粒也陆续大规模量产,估计SSD的价格应该还是会继续走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
简单的性能对比测试
最后附上性能性能对比,这是上面推荐的数据支撑,有兴趣也可以看下。由于SSD测试特别是4K性能对CPU比较敏感,我这里都使用的是13900K+Z790平台,使用CPU直连的M.2插槽进行测试。本次测试的基本是1TB容量,主要原因是我手头1TB型号比较全,1TB都是满通道,2TB性能不会有太明显的区别。测试型号大部分都为原厂,附带希捷530 1TB和海康C4000 1TB作为参考,其中希捷530是口碑最好的群联E18产品。
而海康C4000 1TB则是5xx元联芸MAP1602+YMTC 232层的代表,海康作为千亿规模+联芸的控股母公司,相比其他三线品牌应该还是要强点。
另外SOLIDIGM P44 PRO测试使用的是海力士的OEM版,硬件一样,但可能固件有点差别。铠侠SE10和希捷530是之前测试数据的积累,并不是这次测试,数据并不完整。
CrystalDiskMark 8测试
首先是CrystalDiskMark 8测试,我们选择1GB容量默认模式进行测试。
CDM的Q8T1顺序基本是SSD顺序性能的峰值。虽然老一代旗舰顺序读基本有7000,但新一代的顺序写也提升到6000+的水平。4KQD32这种32队列深度其实对于消费级SSD并没太大意义,我们需要关注的还是4KQ1T1的性能。但新一代旗舰4KQD1读并无明显提升,写有提升但意义不大。AS SSD Benchmark测试
此外我还列出AS SSD Benchmark的性能,由于其顺序是1队列,峰值数据没CDM那样好看,就有人觉得不准。但实际1队列其实还更接近用户的实际使用情况。并且AS SSD有访问延迟测试,最后的总分也合适横向比较。
AS SSD测试SOLIDIGM P44 PRO跑分最高,群联E18的希捷SE530(典型的跑分小王子)和三星990 PRO仅随其后,WD BLACK SN850X也突破万分大关。1602的致钛TiPlus 7100也十分接近10000。
全盘写入测试
当然上面的CDM和AS SSD的写入速度只是测试的SLC Cache的缓内性能,并不是TLC的真实的直写速度。在SSD剩余空间小再或者大量写入的情况下,就会出现SLC缓存失效的情况。我们使用TXbench使用RAW模式进行全盘写入,测试各个SSD的SLC Cache的缓存容量/缓内速度和缓外速度。Y轴是速度,X轴是完成时间,WD SN770/SN570完成时间太长就没显示全,每个型号后面的数字是平均速度。
全盘写入测试表现最佳的是三星980 PRO,虽然缓内5000不到,但缓外可以稳定1800,而990 Pro缓内有6800,但缓外只有1550水平。P44 PRO缓内高达6800,但缓外在1600-1000之间反复(直写和回收打架),但性能还是高于缓外全程1000的WD BLACK SN850X。致钛TiPlus 7100虽然末端只有800,但前面一半性能高,1561MB/S的平均速度也很接近P44 Pro。WD BLACK SN770缓内大概有5000-4700,但缓外还不到600,甚至比WD Blue SN570都慢一点。PCMARK性能测试
我们再来进行PCMARK10的存储测试,PCMARK 10不同于其他理论测试项目,其测试的是真实系统启动 Office、Adobe 还有战地V 使命召唤 守望先锋图片复制这样真实应用的性能,整个测试过程会写入204GB数据,测试三次,对于真实应用性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后面的为测试得分,前面是延迟数值,越低越好)。但这个测试需要PCMARK专业版才有,但专业版授权费用1595美元,并且是每年费用,媒体特别是自媒体测试较少。
三星990 PRO和P44 PRO基本持平,SN850X位列其后。无缓的WD BLACK SN770性能优于老款有缓的SN850,而致态TiPlus 7100性能也十分接近TiPro7000的水平。希捷530虽然在前面CDM/AS SSD中跑分好看,但基于模拟实际应用的PCMARK就拉了起来。三星980 PRO/WD BLACK SN850也廉颇老矣,性能甚至不如定位更低的SN770。WD Blue SN570相比高端的Gen 4盘也还是有十分明显的差距。但PCIe 4.0 SSD运行在3.0,虽然顺序读写会降低到3600以下水平,但对于平时使用的性能影响并不会太大。我们测试SOLIDIGM P44 PRO在PCIe 3.0性能大概损失就11%。PCIe 4.0 SSD不仅是接口带宽更高,并且新一代SSD主控性能更好,即使跑3.0相比原来的3.0盘性能也有很大的提升。如果你是Zen 3+B450/A520这样性能不差但不支持4.0的平台,再或者你老机准备升级先买个SSD,这样的情况3.0系统买4.0的盘也不是不行。同盘文件复制测试
我们在同盘复制赛博朋克2077游戏客户端文件,用diskbench测试复制平均速度。整个测试文件容量为71.5GB,以封装的大文件为主,也有些零碎的小文件。
这个容量虽然超过了测试SSD的SLC Cache容量,但还是主要测试的是SLC Cache内的读写混合性能,因此缓内速度高的P44 PRO/WD BLACK SN850X/TiPlus 7100有一定的优势。其实SSD的4.0理论顺序速度日常很少发挥的出来,除非是2个PCIe 4.0盘对拷4K电影这样的大文件。
最终幻想14加载速度测试
我们使用The FINAL FANTASY XIV: Endwalker benchmark设置4K最高画质进行测试,记录测试重启后程序加载的时间,测试3次取最快值,完成加载时间越短越好。这个测试如果显卡太差也会影响加载速度,我这里使用的是RTX 3070。
在基于实际游戏的加载测试,性能最好是陪跑的海康C4000,当然同方案的致态TiPlus 7100表现也很不错。WD BLACK SN770慢于WD Blue SN570,990 PRO慢于980 PRO,经过多次改变测试条件(更换系统/主板/分区簇大小)验证都是如此。P44 PRO的PCIe 4.0和3.0的接口速度对于加载时间基本没有影响。最快的海康C4000同最慢的西数SN770相差也不到1秒,但实际上18.5%的性能差距,这差距说小也不小。当然3A游戏的数据加载数据量会更大,性能差距也会进一步拉大。但这还是说明了旗舰SSD相比主流型号在游戏加载的体验上并不会有太大的提高。所以你和我一样就是个臭打游戏的,在保证可靠性的情况下,还是应该容量优先。
功耗和温度
我分别将SSD桌面放置5分钟,记录传感器(前)和热成像(后)的主控/颗粒温度,再使用Burnintest测试5分钟,记录burnin过程中的最高温度。前面的功耗限制是高负载和满负载允许的最高功耗。虽然我测试的环境温度/表面材质光滑度都有差别,传感器数据的处理各不相同,因此这部分测试并不算严谨。
整体旗舰盘其实都差不多,功耗温度很高,满载主控都在90度水平.990 PRO的警告温度为82/85,实际触发降速,而WD的90温度墙比较高。
TiPro 7000的IG5236是低功耗版,仅为3.5W。虽然功耗不高,但热成像温度高,主要是由于其主控Die是直接裸露而没陶瓷封装导致,再就长江存储128层颗粒在温度上有一些优势。
需要注意的是我热成像设置的0.95发射率其实都偏高了,实际温度会更高。当然温度问题其实也不用过于焦虑,我这样满载测试情况太极端,日常使用不会连续高负载,实际日常更接近待机温度,再加上主板散热片,温度基本会有15度左右的温度降低。
相关问答
arm CPU集群 如何启动?启动方式(1)norflash:2MB,从norflash的0地址处开始运行第一条代码,所以代码一定要放在norflash的最前端(2)nandflash:128MB,但是nandflash没有参...
bib文件是什么意思nboot是从NANDflash读image到内存并执行,eboot是从以太网(用tftp)下载image到内存并执行。将nboot.nb0烧到第0块,将eboot.nb0烧到第2块。启动时nbo....
刷机包放到sD卡那个文件里?一般Andriod手机刷机分为线刷,卡刷,软刷和厂刷,楼主应该用的是卡刷。1:用recovery模式从sd刷入(卡刷)2:放在SD卡的根目录(把刷机包放在卡内...一般Andri...
linux远程拷贝文件!!-ZOL问答拷贝的文件的目录,使用cp命令拷贝。cp源文件目标路径。有用(0)回复加上其它用户读的权限就行了,命令如下chmod+r/opt/mx27-tar/mx27-mpk271-n...
link2sd是什么?从Android的角度看。以Link2SD方式创建了的程序,程序文件的位置仍是处于系统分区,也就具备了APP2SD的条件。可以将APK文件拷贝至SD卡。当然,这个APP2SD要拷贝...
纯SSD硬盘与双硬盘(SSD+机械硬盘)的性能差别有多大?现在很多电脑都全部采用了固态硬盘,机械硬盘逐渐面临着淘汰,但是对于一些老旧机型来说,还是使用着固态硬盘。从计算机诞生的那一刻起,存储设备就扮演着不可...
用u盘、存储卡、机械硬盘、SSD固态硬盘存储拷贝数据哪种不易...通过以上比较,看你更在呼哪几项指标,就比较容易选择了,频繁地拷贝到不是太大的问题{一般常见机械硬盘和U盘(主要是接口电路部分)损坏的}综上所述,如果你的数据...
混合硬盘好用吗?...所以要根据需求选择,不能一概而论的说混合硬盘好或者不好。总的来说,日常使用,选择混合硬盘,连续读写,选择固态硬盘,超大容量冷数据存储,选机械硬盘。更多...
条纹T恤怎么搭配更时尚?对于小胖妞们,只要穿对条纹T,完全不必担心横条纹会显胖。下面的三件,最显瘦的恰恰是条纹T,只要不紧身,面料挺括一些,不让条纹产生波浪感,条纹衫妥妥的...》【...
英特尔slc固态硬盘-ZOL问答SLC以前在64G固态有,因为闪存性能很低,排放占用位置大,闪存芯片单面储存,读写使用寿命低已淘汰,现在Intel与镁光研发新的3DNAND堆叠技术,使储存密度大大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