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HOME
资讯
正文内容
nand克隆 一键克隆!手把手教你升级1TB光威弈Pro固态硬盘,附实测
发布时间 : 2025-04-03
作者 : 小编
访问数量 : 23
扫码分享至微信

一键克隆!手把手教你升级1TB光威弈Pro固态硬盘,附实测

大家好,我是笔点酷玩。

之前我写了一篇M.2 SSD的新旧硬盘对拷教程,用的是Acronis True Image,无需重装系统、软件,Windows窗口界面一键换盘,比传统工具Ghost和DiskGenius对小白用户更亲和。也有评论区大佬向我推荐了傲梅分区助手,经测试二者各有所长,都可以免去“修复引导区”这种可能会造成克隆失败的隐患。本文是我升级1TB光威弈Pro SSD的手把手教学兼硬盘实测,除装机测试,也包含用ATI2021 “一键克隆”,实现更快捷的一键换盘步骤,希望能给各位一个装机升级SSD的详细参考。

本文提纲:◆ 1,概述和开箱◆ 2,手把手教你:一种0成本低门槛升级更换SSD的方法◆ 3,1TB光威弈Pro NVMe SSD实测◆ 4,总结

1,光威弈Pro 1TB NVMe SSD开箱简述

先说说我用来换掉之前512GB固态的1TB大容量M.2 NVMe SSD。光威从9月份就开始放出NVMe高端SSD的消息,但10月才有512GB发售,1TB的版本我等了三个月多才上架,盼星星盼月亮终于到手,写完评测都双旦了。

有关这块国产高端NVMe SSD的科普我就不赘述了。概括一句话,那就是光威弈Pro“帮了三星、美光、海力士这些巨头一个大忙”,让它们不再动不动厂房着火、停电,以及“被迫”涨价。

底气何在?那就是100%“国产芯”。光威弈Pro与以往的产品不同,它用的是亿芯的主控、长江存储的闪存颗粒,合肥长鑫的缓存,真正的摆脱了巨佬掣肘,也一定程度上强力扭转了大品牌垄断和恣意涨价的局势。可以说,光威与紫光、致钛等纯国产SSD一起,结束了中国消费者被迫高价入手固态硬盘的历史。

而且你就看今年9~11月这仨月,三大巨头的内存和固态不约而同的采取了降价策略。这证明了他们对中国货自立自强的趋势还是蛮有敬畏心的。商场如战场,同行是天然的劲敌,通过价格之战打压你,是常规操作。我说我支持国产,但不是那种听风就是雨、打了鸡血似的往前冲。你懂的,技术需要一点点干起来,现在谈“国产崛起”还远着呢,但光威弈Pro这个系列之前的内存条以及SATA版SSD已经得到了市场检验,所以这一次,我这个小平民愿意为它点一点星火。

话不多说,1TB 光威弈Pro NVMe SSD开箱给大家看。

包装不必赘述,左上角GLOWAY光威品牌,左下角“弈Pro”系列,这个Xtacking标识,对应的就是长江存储的Xtacking 3D NAND原厂芯片,配合M.2接口提升读写性能,官宣参数达到3400MB/s顺序读取和2700MB/s的顺序写入速度。

SSD正面有一层超薄石墨烯复合散热贴纸,与包装盒“中国红+龙纹图”风格统一。配件有一颗板载M.2的固定螺丝,一个小螺丝刀,还有一份说明书。

规格M.2 2280,M Key接口,支持PCIe 3.0x4,NVMe协议版本为1.3,核心能打之处,是忆芯STAR1000P原厂主控,长江存储的64层3D TLC NAND闪存,以及长鑫的缓存,1TB版本的外置缓存为512Mx16。

背面2个铭牌胶贴,分别印有型号YCT1TNVMe-M.2/80 Pro+SN序列号,和防伪码,质保5年。

忍痛揭开贴纸看真芯,可见PCB正面有1颗印有cxmt的黑色缓存芯片,即合肥长鑫缓存;

黑色闪存颗粒正背面各2颗,是长江存储的Xtacking工艺精华,其高密度、高速率、高稳定性已经得到市场检验。背面还有一个留空的缓存焊位(下图左下角)。

光威弈Pro的生产厂家是嘉合劲威,其实市面上比较常见的Asgard和Cuso品牌也属于嘉合劲威旗下。巧的是,我也有一块阿斯加特AN3,下图蓝色这块就是,最下面的NVMe SSD买的更早,是256GB的浦科特M9PeG,很显然它的容量已经经不起我折腾,目前属于三、四年期满已退役。

2,手把手教你:一种0成本低门槛升级更换SSD的方法

给大家说个最便捷的更换1TB方法——不用重装系统,无需进入PE界面,在Windows窗口下一键完成,断电后“老替新”即可完成,这一节算是手把手教学,作为我上一篇简明版的补充。

首先你要下载一个叫做Acronis True Image的软件,简称ATI。注意,最新官方版ATI2021安装后不能正常进入使用界面(要求付费),此时关掉软件,网上搜个注册表文件,比如我就是找个64bit的码,残废码就行,当你一键添加注册表后,软件界面变为正常,且提示你“还有30天试用”,不要怕,这就是全功能的了,用就是了。

具体过程非常简单,同一个界面三四步设置,一键执行克隆。

▶(1)接入新NVMe SSD并初始格式化,使新旧两盘同时加载到系统(主板有2个M2位最方便,若主板只能插1个M2,那么就用SSD硬盘盒外置接入);然后打开ATI,在“工具”中,选择“复制硬盘”。

▶(2)选择克隆模式。如果你是同容量拷贝,且打算分区不变,比如C盘250GB,D盘750GB,那么选择“自动”即可自适应调整分区大小,一键克隆;如果你想修改CDE等分区的容量,比如缩小C盘,增大D盘,等等,那就选择手动,手动的功能非常强大,也很人性化,我觉得这是它胜过傲梅的地方。

▶(3)接下来两步,主要是选择源硬盘(旧)和目标硬盘(新)。如果是自动模式,直接一路下一步就行,待系统执行进度条走完,关机拔掉旧SSD,换上新SSD,就可以原样启动系统,期间无需考虑修复引导区等额外操作,之前的CDEF分区整盘都得以克隆,直接完成了。

▶(4)如果你选择的是手动模式,那么会多出2步,并可以高度自由的“定制”新SSD分区结构。

第1个选项要选“移动方法”,如下图所示,既可以“原样克隆”,也可以“按比例”(用于小SSD→大SSD),或者自定义手动调整(精细调整各分区大小)。

第2个是“更改磁盘配置”,此时可以指定任意分区、再点击“编辑”,手动调整分区空间。这就是ATI2021的强大之处。

像下面这几张图这样,可以将源磁盘250GB的C盘缩小50GB,再将这50GB合并到D盘中,达到缩小C盘,扩大D盘的目的,反其道行之也可以。

图形化界面,鼠标、键盘数字输入等操作一看就懂,调整分区后还有预览、确认过程,可以随时重新调整。

当所有“手动调整”都明确之后,点“继续”,即可正式进入克隆进度,此后与“自动模式”一样,等待完成关机换插SSD即可。

这个方案的优势有三个:

★1,无论是相同容量的SSD原样克隆,还是小硬盘到大硬盘,或者HDD到SSD,它都是在windows的软件界面,都是通过克隆磁盘向导简单三四个基本设置,然后一键操作,等待完成。

★2,无需重装系统,这一点与DG、Ghost等软件类似,但更快,也省去了必要时修复引导区等麻烦的步骤,也就是说更易用,成功率更高。

★3,该软件虽然是付费的,但可以用下面两种方法0成本:一是用过就卸载(要用其官网专用的清理软件,自带卸载是不好使的,这是官方特意设置的门槛)再用再重装,但比较折腾;另一个办法更简单,利用其自带的PE应急盘功能,找个U盘做成移动版软件即可,就跟大白菜装机盘的用法类似,这样的ATI2021就可以免费使用。

缺点是完整版PC软件有点大,克隆硬盘功能用完留着碍事儿。

该软件的Windows版本容量800MB(也有Mac版本),因为ATI2021功能比较丰富,还涵盖安全、备份、云同步等等,只用克隆硬盘的话,平时留着它可能显得多余,所以还是做成PE盘,把PC版卸载更合适。因此我推荐大家用PE盘这种一劳永逸的方法。

有人说,自己主板只有一个M2位,无法同时接入新旧SSD,但买个M.2 SSD硬盘盒是不是要多花钱?你这么想,卸下来的旧SSD也得有个归宿,这个SSD硬盘盒一百多就差不多能用好多年,更好物尽其用,组个超快PSSD(移动固态硬盘)不香吗?

总之,用这个办法,我花了不到20分钟,就搞定了新旧SSD的互换,接下来就可以直接做测试了。

3,1TB光威弈Pro SSD性能实测

这一节说说我更换1TB光威弈Pro的实测结果。用几类软件分别做测试,每次间隔半小时左右。

CrystalDiskInfo得到光威弈Pro的型号为YCT1TNVMe-M.2/80 Pro 1024.2GB;固件版本1.4.02.4;传输模式支持PCIe3.0x4,NVM Express支持1.3标准;装机后分CD两区,运行温度48℃,与两块机械硬盘相当。

装机平台为微星X470+AMD锐龙7 2700x+32GB内存(8GB ddr4 3000),测试时,C盘250GB剩余170GB,D盘703GB剩余417GB。AS SSD测试C盘跑分达到4235分,其中连续读取速度2984MB/s,连续写入速度2573MB/s。响应最小读写指令的时间Acc.time读取与写入分别是0.092ms和0.041ms(以1GB取样)。

CrystalDiskMark 7实测顺序读取速度3485MB/s,顺序写入速度2771MB/s(以4GB为例)。

TxBENCH测试结果,顺序读取3481MB/s,顺序写入2898MB/s。

4,写在最后

(1)本文提供了一种更简单的、0成本新旧固态硬盘升级替换方案,具体使用环境时要谨慎操作,方法酌情采用。退一万步讲,DiskGenius或Ghost你用得熟,老牌软件又不是靠不住。

#pgc-card .pgc-card-href { text-decoration: none; outline: none; display: block; width: 100%; height: 100%; } #pgc-card .pgc-card-href:hover { text-decoration: none; } /*pc 样式*/ .pgc-card { box-sizing: border-box; height: 164px; border: 1px solid #e8e8e8; position: relative; padding: 20px 94px 12px 180px; overflow: hidden; } .pgc-card::after { content: " "; display: block; border-left: 1px solid #e8e8e8; height: 120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76px; top: 20px; } .pgc-cover { position: absolute; width: 162px; height: 162px; top: 0; left: 0; background-size: cover; } .pgc-content { overflow: hidden; position: relative; top: 50%; -webkit-transform: translateY(-50%); transform: translateY(-50%); } .pgc-content-title { font-size: 18px; color: #222; line-height: 1; font-weight: bold;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white-space: nowrap; } .pgc-content-desc { font-size: 14px; color: #444;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padding-top: 9px; overflow: hidden; line-height: 1.2em; display: -webkit-inline-box; -webkit-line-clamp: 2; -webkit-box-orient: vertical; } .pgc-content-price { font-size: 22px; color: #f85959; padding-top: 18px; line-height: 1em; } .pgc-card-buy { width: 75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0; top: 50px; color: #406599; font-size: 14px; text-align: center; } .pgc-buy-text { padding-top: 10px; } .pgc-icon-buy { height: 23px; width: 20px; display: inline-block; background: url(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pgc/v2/pgc_tpl/static/image/commodity_buy_f2b4d1a.png); } 光威(Gloway)1TB SSD固态硬盘|M.2接口(NVMe协议)|弈Pro系列-国产固态|缓存版 ¥899 购买

(2)面对国际大厂的高端货,光威弈Pro NVMe SSD还有些许差距,比如存储密度采用了双面颗粒方案,还有进步余地;但其国产忆芯主控STAR1000P稳定性能还是蛮突出的,自带合肥长鑫缓存,作为主控、缓存、芯片颗粒均为纯国产的M.2 NVMe SSD,光威弈Pro 1TB没让人失望。国产崛起之路依然漫漫无休止,但有光威这样的纯国产先锋压阵,未来的SSD市场将不再是老外分盘割肉的地界。希望国产固态能够再接再厉,顶住价格战压力,加油。

如何实现SSD到SSD整盘对拷?固态硬盘极简克隆法,一键轻松搞定

不装了!我说的是“不用费劲装系统了”!

以后,哥们有新固态的时候,不但不用因为换SSD而新装一遍系统了,更不用费劲把我的主板M.2 SSD散热铠甲卸下来了测跑分了!而且新旧硬盘更换,也不用费劲儿折腾了什么文件备份转移了,直接傻瓜软件给安排上(这里卖个关子),再整一个绿联的PCIe转M.2扩展卡,轻松实现SSD对SSD的整个硬盘完整克隆。

姑且让我给它取个名字,就叫《SSD简易克隆法》吧!

我一直琢磨的、并最终达成的这个SSD对拷方案,好处有二:

一,简单!只要经过一次练习,小白也能轻松搞定SSD对拷。

而且,你不必顾虑SSD1(源硬盘)和SSD2(目标硬盘)谁大谁小,连C盘系统都可以直接按照一个模子刻下来,然后这个新SSD就可以像孪生兄弟一样,放在任何新旧电脑上都能立刻开机进一个相同的系统,文件资料也都是和原来一模一样的。这样一来,像我这种经常拆装电脑的,就可以方便的在多台电脑之间迁移SSD,而保持完全相同的系统文件环境;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更换新旧SSD简直易如反掌,完全不必再考虑“重装Windows”,或者使用Ghost、DiskGenuis操作繁琐(没错,这个方法比Ghost、DG还快,关键是学习成本极低)。

二,主板安装、拆卸M.2 SSD时的大动干戈,终于可以绕过了!

尤其是高级主板,先要把挡着散热铠甲的显卡拆下,然后再拆散热片,接着才能更换SSD后,用完之后,还要反向操作一番……每次要多花大半个小时在这些拆拆装装上面,费劲不说,还容易增加出错概率。现在用转接卡的方案,直接绕过拆装,在主板闲置的PCIe插槽好了,而且我的ROG Strix X570-e还不会限速,PCIe4x4的SSD在转接卡上依然可以跑满速!

研究明白了这个方案,真正的快捷的电脑复刻时代,至少对我来说,真的真的到来了。

这篇文章,我就说说我的操作经验,希望给大家一些参考。

下面这个,就是该方法需要准备的一款硬件。绿联PCIe 4.0x16 转M.2 NVMe扩展卡(附带SSD散热铠甲和导热硅胶,下图未装)只需七七四十九块大洋。

而上面的固态硬盘,是读取速度超过7400MB/s的 PCIe 4.0 SSD——雷克沙NM800,这个新卡花了我1100。

#pgc-card .pgc-card-href { text-decoration: none; outline: none; display: block; width: 100%; height: 100%; } #pgc-card .pgc-card-href:hover { text-decoration: none; } /*pc 样式*/ .pgc-card { box-sizing: border-box; height: 164px; border: 1px solid #e8e8e8; position: relative; padding: 20px 94px 12px 180px; overflow: hidden; } .pgc-card::after { content: " "; display: block; border-left: 1px solid #e8e8e8; height: 120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76px; top: 20px; } .pgc-cover { position: absolute; width: 162px; height: 162px; top: 0; left: 0; background-size: cover; } .pgc-content { overflow: hidden; position: relative; top: 50%; -webkit-transform: translateY(-50%); transform: translateY(-50%); } .pgc-content-title { font-size: 18px; color: #222; line-height: 1; font-weight: bold;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white-space: nowrap; } .pgc-content-desc { font-size: 14px; color: #444;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padding-top: 9px; overflow: hidden; line-height: 1.2em; display: -webkit-inline-box; -webkit-line-clamp: 2; -webkit-box-orient: vertical; } .pgc-content-price { font-size: 22px; color: #f85959; padding-top: 18px; line-height: 1em; } .pgc-card-buy { width: 75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0; top: 50px; color: #406599; font-size: 14px; text-align: center; } .pgc-buy-text { padding-top: 10px; } .pgc-icon-buy { height: 23px; width: 20px; display: inline-block; background: url(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pgc/v2/pgc_tpl/static/image/commodity_buy_f2b4d1a.png); } 雷克沙(Lexar)NM800 1TB M.2 NVMe SSD固态硬盘PCIe 4.0x4 传输速度7400MB/s 以速制胜 ¥1299 购买

拆下来给个特写:雷克沙Professional NM800 1TB 固态硬盘,NVMe1.4的协议,M.2 2280 的规格,7400MB/s的读速,5800MB/s的写速,旗舰性能,智能温控,3000TB的TBW,比我上一次测试的铠侠SE10 7200MB/s还要快,寿命也更长,待会一定要好好测试一下!

Tips:如果你跟我一样,打算往PCIe Gen4x4的新SSD上克隆旧硬盘的话,那么也要像我一样选这个支持PCIe Gen 4.0x16的扩展卡(下图左)。当然,主板也要支持Gen4才有用,如果你的SSD和主板有一个是PCIe 3.0的,那么只支持到PCIe 3.0的转接卡也可以(比如下图右这款ORICO),但是啊,这俩款其实相差没几块钱,所以,建议直接一步到位,首选Gen4。

#pgc-card .pgc-card-href { text-decoration: none; outline: none; display: block; width: 100%; height: 100%; } #pgc-card .pgc-card-href:hover { text-decoration: none; } /*pc 样式*/ .pgc-card { box-sizing: border-box; height: 164px; border: 1px solid #e8e8e8; position: relative; padding: 20px 94px 12px 180px; overflow: hidden; } .pgc-card::after { content: " "; display: block; border-left: 1px solid #e8e8e8; height: 120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76px; top: 20px; } .pgc-cover { position: absolute; width: 162px; height: 162px; top: 0; left: 0; background-size: cover; } .pgc-content { overflow: hidden; position: relative; top: 50%; -webkit-transform: translateY(-50%); transform: translateY(-50%); } .pgc-content-title { font-size: 18px; color: #222; line-height: 1; font-weight: bold;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white-space: nowrap; } .pgc-content-desc { font-size: 14px; color: #444;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padding-top: 9px; overflow: hidden; line-height: 1.2em; display: -webkit-inline-box; -webkit-line-clamp: 2; -webkit-box-orient: vertical; } .pgc-content-price { font-size: 22px; color: #f85959; padding-top: 18px; line-height: 1em; } .pgc-card-buy { width: 75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0; top: 50px; color: #406599; font-size: 14px; text-align: center; } .pgc-buy-text { padding-top: 10px; } .pgc-icon-buy { height: 23px; width: 20px; display: inline-block; background: url(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pgc/v2/pgc_tpl/static/image/commodity_buy_f2b4d1a.png); } 奥睿科(ORICO)M.2 NVME转接卡转PCI-E3.0X4X16扩展卡SSD固态硬盘 PSM2-32Gbps ¥46 购买

平心而论,只要不差钱,无论主板还是SSD,无论转接卡还是硬盘盒,你都往新一代PCIe 4上冲是没错的。经费不够?那就躺平3.0。不过,3.0的速写最高三千上下,还是4代更爽。

文章接下来的部分分为两块儿,先给SSD开个箱,再来介绍SSD克隆(对拷)的实际操作方法。

旗舰级PCIe4固态:雷克沙NM800 1TB

NM800包装内除SSD外,附送主板固定螺丝一枚。SSD正面贴纸附有导热设计,标签黑+金范儿,下面盖着的就是所有存储单元、主控芯片、功能控制电路的PCB基板。说明书写明质保五年,1TB版本的TBW达到了3000TB,旗舰型号无疑。

由于采用单面颗粒设计,更适用于笔记本电脑扩容。背面一马平窗,只有标明序列号、1TB容量、PCIe G4x4传输协议支持等等的贴纸。

移除正面导热贴纸,可以看到三个主要区域。

下图左,靠近金手指的是主控芯片,搭载的是InnoGrit IG5236控制器,IG5236拥有8个NAND通道,支持8TB容量,能够提供高达7400MB/s的顺序读取性能和高达6.4GB/s的顺序写入性能,配合NVMe协议M.2接口的高带宽、低延迟数据传输支持,可以让SSD发挥出更强的读写性能。

稍微靠下的缓存电路有一个1GB的DRAM缓存芯片;再向下就是2枚512GB容量的存储芯片,可以看到型号为NC66THA1884512G,二者组成1TB容量,PCB基板整体布局简洁周整,与其旗舰定位相符,做工非常出色。

由于之前试过不装散热片测试PCIe 4的SSD,测试雷克沙NM800时我也没给转接卡装散热铠甲,顺便看一下它的温控效果是与官方所述相同。

性能跑分测试(通过转接卡)

注意安装时先断电,不要因为插卡方便就带电操作。插好后开机,直接在磁盘管理器中弹出窗口初始化(我指定其为T盘,名称L-NM800)。随后打开CrystalDiskInfo,NM800的参数性能就全出来了。

让我想不到的是,即使未加导热+散热片,雷克沙NM800的闲置温度也非常低,保持在29℃~31℃,比之前同一个位置插卡的铠侠SE10(32℃~35℃)更凉快,索性此后的测试、跑分、拷贝过程,我完全没再考虑加上散热片。

CrystalDiskMark跑分: 1GB基准下,连续读取速度7459MB/s,连续写入速度5668MB/s;32GB基准下,连续读取速度7464MB/s,连续写入速度5666MB/s;

AS SSD Benchmark跑分: 1GB基准下,读取5813MB/s,写入5111MB/s,数值上相比之前少了一些。4K-64Thrd多线程的IOPS成绩为35.2万(读),38.7万(写)。

在空盘状态下使用HD Tune Pro做文件基准测试,选择200GB依然没到用光缓存。改用TxBENCH SLC Cache测试,速度在320GB左右跌落,可以估计其SLC在300GB以上,可以说这么大的缓存,完全可以满足大多数用户的日常使用。

实测从主SSD拷贝文件到NM800,23GB多文件平均写入速度为1.5GB/s,3GB单文件平均写入为3.29GB/s。

由于以上测试均为借助绿联扩展卡转接,如果改为插入主板M.2 SSD硬盘插槽,外加X570-E的SSD导热硅胶+散热鳍片+南桥风扇散热,实际读写速度将有更好的表现。这款雷克沙NM800,无论从做工品质,还是读写性能、温控表现,在PCIe4.0协议的NVMe SSD中都很出彩,非常适合有条件的台式机、笔记本用户扩容、升级。

一学就会:SSD简易克隆法

下面终于来到大家更关注的主题,如何借助软件实现快速SSD对拷。首先,你需要安装由傲梅出品的一款软件:(傲梅)分区助手,注意选择专业版,该软件无收费项目,通过我的多次测试验证,比我去年给大家推荐的ATI还要便利,如果说ATI2021是四星级,分区助手我给五星。

【第1步】启动分区助手,点击左侧或上方图标栏的“克隆硬盘”,弹出下图窗口,第一步选择列表中的“源硬盘”,接着选择“目标硬盘”,大家注意看引导文字,看清盘符对应的SSD名称就不会出错。像我之前给雷克沙NM800做初始化时,特意给他命名也是为了方便准确选择。

【第2步】在接下来的选项中可以自定义硬盘分区,默认“让分去适应整个硬盘的大小”这一项,这时,即使目标SSD和源SSD大小不一致,也可以“等比例缩放”分区容量;而选择右侧的“调整此硬盘上的分区”,则可以给你更多目标硬盘的自由度,前提是自定义分区容量要大于已有文件容量。

可以看到,无论目标硬盘的容量比源硬盘大还是小,只要最终各分区的数据占用小于分区容量,都可以轻松实现“自适应”克隆。比如1TB对拷到2TB,2TB对拷到512GB等等。

【第3步】上一步设置好之后,基本只需几步“确认性质”的步骤,即可完成全部设置。文字部分大家可以在实际操作时自己确认。如下图所示,点击“完成”(1),就可以选择软件界面的“提交”(2),准备好执行“硬盘克隆”了。

【第4步】点击提交后,弹出“等待执行的操作”体式狂,这一步也是让用户再次核实源硬盘与目标硬盘,要知道你万一选错了,那就是血的代价啊,一定不要马虎,再检查一下。

【第5步】点击执行,弹出最后一个提示,一般选默认的“重启进入PE模式”即可,点击确认之后,系统将会自动重启。

【第6步】之后系统将会自动进入Windows PE界面,并打开分区助手提示操作进度。像我的1TB SSD to 1TB SSD对拷进程,只持续了15~18分钟左右,就已经提示完成了,无需有人值守,倒数读秒后自动重启,随后就会正常进入Windows10系统。

此时,SSD对拷就已经大功告成,此时SSD1的C盘(系统盘)、D盘两个分区,已经被完整克隆到雷克沙NM800 1TB SSD分出的G盘(系统盘)、L盘两个分区(图中其他分区也是从源SSD克隆出来的ESP、MSR分区,ESP涉及到UEFI分区引导,二者在文件管理夹中不显示,小白无视即可)。

不止是形式上被克隆,而且是功能上被克隆,如此克隆完成之后的雷克沙NM800 1TB,已经成为源SSD铠侠SE10的“孪生兄弟”,除了整盘容量有那么几十GB的差别,其余如系统数据、软件数据、文件数据全部相同。此时将雷克沙NM800和扩展卡插入另一台电脑的主板PCIe插槽(如下图的微星X470凭条),就可以直接通过该SSD启动一个和源电脑完全一样的系统了!

讲到这里不知道各位是否看懂——

只需一块PCIe扩展卡,再安装一个一个傲梅分区助手,在windows10界面(目前还未测试win11是否可行)简单点几下,等它进入PE界面自动运行十几分钟,就能轻松完成SSD对拷/克隆,一个SSD变成2个功能数据完全一样的SSD(SSD总容量可以不同)。

SSD读写越快,克隆过程也就越快,所以当然是7400MB/s读速的雷克沙Professional NM800更好用。能选PCIe 4.0,谁还退而求其次哟。

总之,一个奇妙的提高装机效率的装机方法就这样诞生了,你还不牢牢地把握它?

我是笔点酷玩,如果你对这一种克隆方法还有疑问,可以写在评论区哦。希望这种方法可以实实在在的帮到大家。#硬盘克隆#

相关问答

金士顿新推出的KC600系列SATA SSD的性价比如何?

接口:支持SATSARev.3.0(6Gb/s),并且兼容STA2.0(3Gb/s);容量:256GB、512GB、1024GB、2048GB;主控:慧荣(SMI)SM2259;...

 木恩  老有所养电视剧 
王经理: 180-0000-0000(微信同号)
10086@qq.com
北京海淀区西三旗街道国际大厦08A座
©2025  上海羊羽卓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  程序由Z-BlogPHP强力驱动
网站首页
电话咨询
微信号

QQ

在线咨询真诚为您提供专业解答服务

热线

188-0000-0000
专属服务热线

微信

二维码扫一扫微信交流
顶部